國語統一籌備會成立于1919年4月21日,是民國教育部下屬推行國語的行政機構。該機構以政府身份在推進國語統一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其主要成員均來自前設的民間機構國語研究會。會長為張一麐,副會長為袁希濤、吳敬恒。會員由部指派黎錦熙、陳懋治、沈頤、李步青、陸基、朱文熊、錢稻孫等41人,由直轄學校推選者錢玄同、胡適、劉複、周作人、馬裕藻等35人,由會陸續延聘者趙元任、汪怡、蔡元培、白鎮瀛、蕭家霖、曾彜進、孫世慶、方毅、沈兼士、黎錦晖、許地山、林語堂、王璞等38人。

該機構的主要成果有:1、公布注音字母(籌備期完成)、注音字母音類次序並予以修訂;2、公布《國音字典》及《校改國音字典》,以確定讀音統一標准;3、發布各項指令,改學校國文科為國語科,推廣白話文及注音字母,建立各地視察指導和獎懲制度,開辦講習所等。

1928年,教育部將該機構改組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聘吳敬恒為主席,錢玄同、黎錦熙、陳懋治、汪怡、沈頤、白鎮瀛、魏建功、趙元任、蕭家霖為常務委員,聘定委員共31人:蔡元培(孑民)、張一麐(仲仁)、吳敬恒(稚晖)、李煜瀛(石曾)、李書華(潤章)、錢玄同(疑古)、黎錦熙(劭西)、陳懋治(頌平)、汪怡(一庵)、胡適(適之)、劉複(半農)、周作人(啓明)、李步青(廉方)、沈頤(朵山)、陸基(雨庵)、朱文熊(造五)、魏建功、曾彜進(叔度)、孫世慶(惠卿)、方毅(叔遠)、沈兼士、黎錦晖、趙元任、許地山、白鎮瀛(滌洲)、林語堂、任鴻隽(叔永)、馬體乾(子良)、錢稻孫、馬裕藻(幼漁)、蕭家霖(迪忱)。

在隨後的工作中,委員會繼續組織推廣注音符號(原注音字母);制定並力促國民政府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成立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出版《國音常用字彙》,成為推廣國音統一標准的第一部字典,而後又陸續出版《國語詞典》等重要典籍;出版《國語月刊》等宣傳和研究國語的刊物;推進交通部使用國音電報、站牌采用羅馬字注音和注音符號;推進廣播無線電和有聲電影采用國音;以提案推動教育部提倡國語教育、小學教授注音符號等;編印注音讀物和報刊,設計鑄造注音漢字字模,推進印刷業使用注音符號;成立“國語文獻館”,對國語史料進行調查、征集、整理、陳列、統計。

1935年5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因經費問題被裁撤,其職能後被國語推行委員會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