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统一会是国语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机构。

1912年12月,民国政府教育部依《教育部官制》第八条第七项“筹议国语统一之进行办法”,特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八条,设立筹备处于部中,聘吴敬恒为主任。当时会员80人,于1913年2月25日正式开会。会员到会44人,选举吴敬恒为议长,王照为副议长。会议成果:一、审定国音。经过月余,以票决方式审定6500余字的国音,即是《国音字典》之蓝本。二、核定音素,采定字母。当时字母提案颇多,主要有偏旁派、符号派、罗马字母派等,最终未达成一致而暂采用“记音字母”,该字母为章炳麟创立,声母36,韵母22,这就是后来的“注音字母”。三、议决《国音推行方法》七条。5月22日,读音统一会正式闭会。

附:教育部《会员录》所列会员名单

江苏17人:吴敬恒(稚晖)、陈懋治(仲平)、汪荣宝(衮甫)、顾实(铁僧)、华南奎、陆尔奎(炜士)、邢岛(瘦山)、杨曾诰(焕芝)、董瑞椿(懋堂)、王隺(云轩)、白振民(振民)、朱炎(炎之)、谢冰(仁冰)、胡雨人(雨人)、黄中强(适园)、伍达(博纯)、朱孔彰(仲我,安徽代表)

浙江9人:胡以鲁(仰曾)、杜亚泉(伧父)、汪怡安(一广)、马裕藻(幼渔)、钱稻孙(稻孙)、朱希祖(逖先)、许寿裳(季黻)、杨麹(洁臣)、陈浚(子英)

直隶8人:王照(小航)、王璞(蕴山)、马体乾(子良)、刘继善(敬之)、张谨(促苏)、王修德(新邦)、王仪型(式文,号希岐)、陈恩荣(哲甫)

湖南4人:舒之鎏(贻上)、周明珂(芷佩)、李维藩(麓石)、陈遂意(文会)

福建4人:卢戇章(雪樵)、蔡璋(子英)、林志煊、陈宗蕃(莼衷)

广东4人:郑藻裳、罗赞勤(世芳)、陈廷骥、杨耀焜(华侨代表)

湖北3人:严正炜(彤甫)、陈曾(孝通)、李哲明(惺侨)

四川3人:廖平(季平)、蒋言诗(志吾)、王锡恩(捷三,藏代表)

广西3人:汪鸾翔(巩庵)、蒙启谟(警民)、朱资生

山东2人:张重光(绍宣)、隋廷瑞(辑五)

山西2人:杜曜箕(星南)、兰承荣(向青)

河南2人:陈云路(子怡)、李元勋(午樵)

陕西2人:李良材(桐轩)、高树基(培支)

甘肃2人:水梓(楚琴)、杨汉公(显泽)

安徽2人:洪逵(芰舲)、程良楷(子箴)

江西2人:高鲲南(瀚九)、徐秀钧

奉天2人:李维桢(子栋)、张德纯(子文, 回代表)

吉林2人:乌泽声(谪生)、王树声(宇清)

黑龙江2人:赵仲仁、刘澍田

云南1人:夏瑞庚(小琅)

贵州1人:姚华(茫父)

新疆1人:蒋举清

蒙古1人:汪海清(子瑞)

籍贯不明1人:孙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