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音運動 (十九世紀末)
  • 1892年,盧戲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階》(什麽是切音字?),為羅馬字注音方案的重要開始。
  • 同時,魏旭等人的《傳音快字》、齊寶琦的《易字法》、王照等人提出的工況繁拼《拼音法》的有感媒助的官音方案。
  • 這一時期的官音運動帶有民商性質,民間的。
簡字運動 (1900-1912)
  • 1900年,王照出版《官話合聲字母》,比先前切音運動較成熟,開始有了廣泛的宣傳和推廣;
  • 另外,注音教學及官話教學也大行其道,仍屬民間性質方式。
注音字母運動時期 (1913-1928)
  • 191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了"讀音統一會",決定6500個字的標准音,並制定現在的注音符號。
  • 1916年,北洋政府會議正式確定"國定字母"教學推廣工作開始。
  • 1918年,發布由注音字母規定正式規天下,《國語字典》出版。
  • 1920年,教育部頒會改組漢字委員會,學校開始推行注音文教。
國語羅馬字運動階段 (1928-1949)
  • 1928年,"中國大學院"頒布"中正式國語羅馬字",作為正式拼音工具自此開始。
  •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告《國語羅馬字》(拼音國語),作定羅馬拼音符號的統制度。
  • 1931年,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和中國文字改革研究會的書面標准。
  • 1940年,《國語辭典》(四聲版)正式出版,成為日用國語習中國語言標准的拼音。
文字改革化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1960)
  •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的第一段拼音方案,吸引大批文字學者的注意協作合作。
  •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漢語拼音方案",稱為拼音符號,成為法定的漢語注音方案。
  • 1960年,《現代漢語詞典》出版,確定漢語用字規範,為拼音文字的推廣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