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辞典编纂处
背景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这一名称始于1928年,但它的前身在1913年,甚至更可推溯到一个世纪前的维新运动。维新人士认为中国之弱在于“民智不开”,民智不开缘于汉字烦难。从普及教育出发,对汉字提出改革,建议改为拼音文字。1912年7月教育部议决《采用注音字母案》,欲读音统一,就必须有一本用以规范的正音字典。因政局动荡,直到1919年及1921年先后出版了第一版《国音字典》、《校改国音字典》。1920年,”国语辞典委员会“成立,从事”词“的规范化工作。1923年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年会决定组织一个”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并由”国语辞典委员会“自行筹款成立一个”国语辞典编纂处“,以开展工作。1924年底,这个辞典编纂处决定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增修委员会议决了字典的体例。 成立
1928年,教育部南迁,国语统一筹备会改组,更名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国语辞典编纂处更名为”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原《国音字典》增订工作也由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接手,并拨付中海原总统府(即居仁堂)之”西四所“为处所,并开始规模工作。
组织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要”结算四千年来的总账“,按”依史则“工作原则,组织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设搜集、调查、整理、纂著、统计5部,部下设组,共15组。虽机构庞大,但因经费少,人员不多。
成就
1933年8月,经过5年时间,“中国辞典编纂处”共剪、录书报440种,卡片近250万张。编一部词书,第一步先辑集这样数量的材料,从当时讲,只有英国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可以相媲美。
编纂处有一个不被注意的部门统计部,它的任务是采集一定数量的书报,统计各个字、词出现的次数,以区分其常用、间用、罕用,以供确定编写词条斟酌是否采入之用。这个基础性的字、词统计工作是我国词书编纂史上的首创。
著作
《国音常用字汇》 钱玄同主编,黎锦熙、白涤洲、萧家霖合编,赵元任、汪怡参订。这是《国音字典》的第3版。于1932年5月出版
《新部首索引国音字典》汪怡主编,黎锦熙作序,被认为是《国音字典》的第4个版本
《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黎锦熙主编,汪怡、何梅岑、傅介石、牛继昌、高景成、徐仁钰、徐世荣、孙崇义、王述达、张廼芝、张蔚瑜、李曾笃、诸昌祁编校,被认为是《国音字典》的第5个版本
《国语辞典》4卷本,第一卷本由黎锦熙、钱玄同、赵元任校订。由于战乱,出版历时10年,即1937年-1947年,人员变化,但始终参与的人为汪怡和徐一世,其他参与者有彭心如、远喆笙、罗林章、陈文光、王镜亭、孙崇义、徐世荣、傅介石、安文倬、孙培良、王述达、陆秀如、张蔚瑜等。书端有黎锦熙、汪怡两序。收单字1.5万字,复词9万,共10.5万条目,释以简明原则。
《增注中华新韵》黎锦熙主编,王述达、何梅岑、傅介石、孙崇义、张蔚瑜、张廼芝编校,1950年出版
《学文化字典》黎锦熙主编,王述达、何梅岑、傅介石、孙崇义、徐仁钰、徐世荣编校,1952年10月出版
《同音字典》黎锦熙主编,王述达、何梅岑、傅介石、孙崇义、高景成、徐世荣编校,1956年出版
《汉语词典》,即《国语辞典》的精简本,1957年出版
演变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几十年从事辞书编写,有很多极成熟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语言研究所,设立词典编缉室。编纂处和原出版总署的新华辞书社一起并入语言所词典室,成为我国最具实力的专业词典编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