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中國大辭典編纂處”這一名稱始于1928年,但它的前身在1913年,甚至更可推溯到一個世紀前的維新運動。維新人士認為中國之弱在于“民智不開”,民智不開緣于漢字煩難。從普及教育出發,對漢字提出改革,建議改為拼音文字。1912年7月教育部議決《采用注音字母案》,欲讀音統一,就必須有一本用以規範的正音字典。因政局動蕩,直到1919年及1921年先後出版了第一版《國音字典》、《校改國音字典》。1920年,”國語辭典委員會“成立,從事”詞“的規範化工作。1923年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年會決定組織一個”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並由”國語辭典委員會“自行籌款成立一個”國語辭典編纂處“,以開展工作。1924年底,這個辭典編纂處決定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准,增修委員會議決了字典的體例。 成立

1928年,教育部南遷,國語統一籌備會改組,更名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國語辭典編纂處更名為”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原《國音字典》增訂工作也由中國大辭典編纂處接手,並撥付中海原總統府(即居仁堂)之”西四所“為處所,並開始規模工作。

組織

中國大辭典編纂處要”結算四千年來的總賬“,按”依史則“工作原則,組織了一個龐大的系統:設搜集、調查、整理、纂著、統計5部,部下設組,共15組。雖機構龐大,但因經費少,人員不多。

成就

1933年8月,經過5年時間,“中國辭典編纂處”共剪、錄書報440種,卡片近250萬張。編一部詞書,第一步先輯集這樣數量的材料,從當時講,只有英國的《牛津英語大詞典》可以相媲美。

編纂處有一個不被注意的部門統計部,它的任務是采集一定數量的書報,統計各個字、詞出現的次數,以區分其常用、間用、罕用,以供確定編寫詞條斟酌是否采入之用。這個基礎性的字、詞統計工作是我國詞書編纂史上的首創。

著作

《國音常用字彙》 錢玄同主編,黎錦熙、白滌洲、蕭家霖合編,趙元任、汪怡參訂。這是《國音字典》的第3版。于1932年5月出版

《新部首索引國音字典》汪怡主編,黎錦熙作序,被認為是《國音字典》的第4個版本

《增訂注解國音常用字彙》黎錦熙主編,汪怡、何梅岑、傅介石、牛繼昌、高景成、徐仁钰、徐世榮、孫崇義、王述達、張廼芝、張蔚瑜、李曾笃、諸昌祁編校,被認為是《國音字典》的第5個版本

《國語辭典》4卷本,第一卷本由黎錦熙、錢玄同、趙元任校訂。由于戰亂,出版曆時10年,即1937年-1947年,人員變化,但始終參與的人為汪怡和徐一世,其他參與者有彭心如、遠喆笙、羅林章、陳文光、王鏡亭、孫崇義、徐世榮、傅介石、安文倬、孫培良、王述達、陸秀如、張蔚瑜等。書端有黎錦熙、汪怡兩序。收單字1.5萬字,複詞9萬,共10.5萬條目,釋以簡明原則。

《增注中華新韻》黎錦熙主編,王述達、何梅岑、傅介石、孫崇義、張蔚瑜、張廼芝編校,1950年出版

《學文化字典》黎錦熙主編,王述達、何梅岑、傅介石、孫崇義、徐仁钰、徐世榮編校,1952年10月出版

《同音字典》黎錦熙主編,王述達、何梅岑、傅介石、孫崇義、高景成、徐世榮編校,1956年出版

《漢語詞典》,即《國語辭典》的精簡本,1957年出版

演變

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幾十年從事辭書編寫,有很多極成熟的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中國科學院成立語言研究所,設立詞典編緝室。編纂處和原出版總署的新華辭書社一起並入語言所詞典室,成為我國最具實力的專業詞典編寫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