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黎锦熙在教育部提出了一个“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第一次提出编纂国语辞典的计划。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会员刘复(半农)再次提出的“编纂国语词典案”被议决通过。第二年,国语会组织了“国语辞典编纂委员会”。1923年,“国语辞典编纂处”正式成立,但因资金问题,直到1928年改名为“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后才全面开展工作。在以后五年的时间里,编纂处共剪、录书报440 种。第一年得卡片28.2 万张,第二年40.3 万张,第三年46.5 万张,第四年80 万张,第五年55 万张,共近250 万张。编一部词书而辑集这样数量的材料,在当时,只有英国《牛津英语大词典》可以相媲美。1937年3月,《国语辞典》第一卷出版(注音符号前7个字母)。

抗战期间北平沦陷,黎锦熙等相继离开北平。1938年,编纂处开始以“中国辞典编纂处”名义,在汪怡主持下继续编纂工作,于1939年秋完成《国语辞典》其余部分,计七册。由于经费无着,这版辞典最终于1945年得以出版,加上第一册共八册。然而,因处在沦陷区,八册版的《国语辞典》中出现许多日本词汇,烙上了被日本统治的烙印。抗战胜利后,钱玄同已去世,黎锦熙主持,在此八卷本的基础上重新编纂,最终,《国语辞典》四卷本于1947年出版。

汪怡是始终主持《国语辞典》的人,赵元任曾从事校订,钱玄同参加了意见。1933年以前的编纂人有徐仁钰、彭心如、远喆笙、罗林章、陈文光、王镜亭。1933年以后参与编纂的有孙崇义、徐世荣、傅介石、安文倬、孙培良、王述达、陆秀如、张蔚瑜等。

《国语辞典》的意义在于:1、正音(标准国音);2、定词(学习国语罗马字可据此了解哪些词应连书);3、略释用义(单字和复合词的涵义);4、供学习汉字使用。

《国语辞典》使用正体字(繁体字),以注音符号标音,并按注音符号顺序排列。在大陆,《国语辞典》后被更名为《汉语词典》出版。由于大陆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简化字和汉语拼音,并出版了新的字典和辞典,《国语辞典》在大陆不再印行。

《国语辞典》在台湾再版并一直延用,成为台湾人学习国语的重要工具书。1976-1979年,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聘请叶公超先生为“重编国语辞典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语日报》董事长何容先生担任总编辑,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王熙元先生为副总编辑,以1947年版《国语辞典》做底本进行修订, 删并原书条目1万余,新增2万多条的专科词,共计收录约12万3,000条目,从4册扩编为6册,在1981年成书,交台湾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这就是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是《国语辞典》重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