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2月15日,教育部附設的“讀音統一會”在北京開會,以票決方式審定了6500多個漢字的讀音,形成《國音彙編草》鈔本。1918年,原“讀音統一會”議長吳敬恒(稚晖)將該鈔本改為依《康熙字典》之部首排列,定名為《國音字典》。同時,他將字數擴展至13000多字,由原會員王璞、馬裕藻、錢玄同、黎錦熙、陳懋治等討論,議決交商務印書館出版。1919年9月,《國音字典》初印本出版。1920年12月24日,教育部以訓令正式公布《國音字典》,這是中國首次以官方形式確定標准讀音。時任教育總長範源廉在訓令中提出“令各省教育廳及直轄學校,自經此次公布之後,國語讀音悉當依此修正之《國音字典》為准繩,以昭劃一”,“此次編訂字典,厘正讀音,系統一語言之初步,規模粗具,功效易期仍冀各方面分途研討共事推行,庶能精益求精,完成國語統一之業”。

1921年6月,由錢玄同、汪怡、黎錦晖主編的《校改國音字典》出版,並由教育部公布。這是國語統一籌備會成立後對《國音字典》“再斟酌”的結果,被認為是《國音字典》的第二個版本,通行逾十年。

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照章指定王璞、錢玄同、黎錦熙等27人為“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委員,至1932年5月,《國音常用字彙》出版,這被認為是《國音字典》的第三版,由錢玄同主編,黎錦熙、白滌洲、蕭家霖合編,趙元任、汪怡修訂。1932年5月7日,時任教育部長朱家骅頒布命令,將《國音常用字彙》作為全國推行統一讀音的字典。

1948年8月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了《新部首索引國音字典》和《增訂注解國音常用字彙》被認為是《國音字典》的第四版和第五版,它們均收一萬四、五千字。前者是以部首排列,由汪怡、徐仁钰、傅介石、牛繼昌、高景成、何梅岑、徐世榮、孫崇義、王述達、張迺芝、張蔚瑜編纂;後者按注音符號音序排列,由汪怡、何梅岑、傅介石、牛繼昌、高景成、徐仁钰、徐世榮、孫崇義、王述達、張迺芝、張蔚瑜、李曾笃、諸昌祁編纂。兩部字典均是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的成果,由總主任黎錦熙作序,並附有編纂處研究出的新部首索引法。兩字典主要是對“字”的釋義,對“詞”(指複詞)的解釋極簡單,因此而屬正音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