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昀

一、 名称变迁

字书是解说文字形音义的著作泛称,在南北朝已经通用。清代《四库书目》将小学1类分训诂2、字书、韵书3三种。狭义的字书指古代的识字课本。

字典作为书名自《康熙字典》始,清人所说字典专指这一部书。中国古代讲文字训诂的著作很多,既解单字亦释复词,至近代产生词典(或辞典)这个名称,字典和词典才相对有了界分。但一般所指字典包含词典,因为现在的字典多兼收语词,词典皆以单字为字头,字与词始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辞,言之成文为辞。以辞书之称代替字书,其范围包括字典、词典及一般的百科全书,范围更广。

二、 中国文字在字典中的演变

造字始于仓颉。 造字之初,不过指事、象形两种,形声、会意在后,之后扩展至转注、假借。最早的字书《史籀》为大篆体,成书仅行关中。【秦】统一后编《苍颉篇》,对大篆省改,后世称之小篆。章太炎称“大篆小篆,犹世言大写小写矣”,由此可见这两种字体的关系。【汉】时通行载籍,沿用隶书,取其便于诵习,而授受弟子则参用古文。【北宋】一度盛行钟鼎文4。作为字书,自《玉篇》以后多使用楷书,至今。

原始文字(系绳扣或图画)

【商】、【周】“大篆”(亦称“籀[zhòu] 文”)

【秦】“篆书”(亦称“小篆”)

【汉】“隶书”、“草书”

【三国】及以后“楷书”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三、 字书的产生

中国字书的产生应追溯至周朝。《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记载周宣王太史所作《史籀》是见于著录最早的一部字书。

1、《史籀》意为“书记必读”,是【周】史官用来教学童的字书,大篆体,十五篇。

2、《苍颉篇》由【秦】李斯的《苍颉》、赵高的《爰历》、胡母敬的《博学》构成,被称为“秦三苍”, 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产物,小篆体,只收文字,无解说。

3、《三苍》(又名“三仓”)为【汉】编《苍颉篇》、扬雄续《苍颉》所撰《训纂》、贾鲂续《训纂》所撰《滂喜》,均为编次文字,无解说。

4、《急就篇》,【汉】史游摹仿《史籀》《苍颉》所作,所收字均为当时常见字,实际上是为学童识字速成的课本。此书不仅收单字,也有人名、地名等,且以类相从,便于认识。

四、 主形派字典

《说文解字》可称得上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它以篆书为主体,按“六书”5的说法解释文字,奠定了“主形派”字典的基础,给后来按部首编次文字指导了方向。《玉篇》、《类篇》继承了《说文》体系,但全以楷书编撰,不再以辨形为主,这些字典并不适于一般人查阅,直到【明】人的《字汇》,中国字典才走上了通俗化重实用的道路,至【清】《康熙字典》,第一次出现了“字典”的概念。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汉】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该书共收字9353个。今本《说文》为【宋】徐铉整理版。该书首次以部首分部,提出了分析文字的“六书”理论,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及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中词汇的面貌。

image

image

image

2、《字林》是【晋】人吕忱搜集异字而作,以补《说文》之缺。全书以隶书为主体 以部首编次文字,共收12824字,在南北朝盛行,为上承《说文》下启《玉篇》的字书。已佚。

3、《玉篇》,由【南朝】梁顾野王编,是第一部楷书字典。今本《玉篇》为【宋】陈彭年等重修的《大广益会玉篇》,共三十卷。该书可以说是《说文》的增订本,基本采用《说文》的部首,释字以音义为主,不再用“六书”条例分析形体。每字以反切6注音,然后解释字义。它的注释对研究古代文字训诂,特别是唐宋字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古代较好的一部工具书。

4、唐宋辨形字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割据,文字改变,造成很多谬误失真。唐宋时期,出了一些考订古今文字同异、整理异体、辨别俗讹的字书。

《干禄字书》为【唐】颜元孙撰。这部书中的字,均按平上去入7四声分部,又依偏旁来排列。所收字分通、俗、正三体,并不逐字解说字义。该书虽无字典之用,可以当作一个异体字表供一般读者使用。

《五经文字》为【唐】张参撰,用以考证五经8中文字形体的变化(如篆、籀、隶体之变)和音义。全书共收3235字,均为单字。

《新加九经字样》为【唐】唐玄度撰,补充或纠正了《五经文字》的一些内容,体例也与《五经文字》相同,实为其补编,可作为研究经书的参考。

《佩觿(xī)》为【宋】郭忠恕撰。这部书把形体、声音相似,容易混淆的字排在一起分别注释,对辨别一般形音义相近的字有帮助。

《复古编》为【宋】张有为匡正王安石的《字说》而撰。按四声录文字,根据《说 文》辨明正俗讹体,对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之变有参考价值。

《字通》为【宋】李从周撰,其目的在于推究字源,以《说文》解释通用的楷书偏 旁,亦可作为研究文字形体变化之参考。

《龙龛手鉴》为【辽】僧人行均撰,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每字详列正、俗、今、古 诸体,并加注音释义。该书多引佛书来证释音义,可以当一部古代普通字典参考。

5、《说文解字》的发展——《类篇》,【宋】司马光整理,全书31319字,继承了《说文》和《玉篇》的系统,着重探索字原,讲古音古训,阐明古今文字形体之变,又吸收了大量新字,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6、《说文解字》的演变——《六书故》、《字说》

《六书故》,【宋】戴侗撰,共33卷,分为9部,每部按六书排列,其意图是以六书阐释字义,并采钟鼎文。该书于训诂方面有些见解,而就字书编撰,看似革新实为复古。

《字说》,【宋】王安石撰,标新立异,在宋代流行一时。该书以义立说,多主观 论,但仍有许多被后人引用。

7、明清两代是我国字书的进化和兴盛期,特别是在实用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学汇》,【明】梅膺祚撰,全书正文以十二地支标分十二集,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1)简化了《说文》以来的字典部首;(2)部首和文字排列均按笔画;(3)有“检字表”。这些创新便于读者查找,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也标志着中国字典走上了通俗化重实用的道路。

《正字通》,【明】张自烈撰(或题廖文英撰),以补正《字汇》的缺漏和错误,分部、排列等体例全照《字汇》,但还是有很多改进。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撰,体例全仿《字汇》和《正字通》,但更加丰富和严谨。该书沿用214个部首,以十二辰标分十二集,共收47035字。该书收字多,音义详,影响大,至今不失其重要参考价值。

五、“尔雅”系词典

《尔雅》,为辞书之祖,也是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它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该书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是研究先秦词汇、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资料,被视为儒家之经典。

image

image

继《尔雅》之后,著书补充《尔雅》或仿《尔雅》体例来编撰训诂词典的每代皆有,这些书均以“雅”命名,一脉相传,自成体系。

1、《小尔雅》,该书见于《汉书·艺文志》,无撰写人,其说解体例全仿《尔雅》,是对《尔雅》的补充。

2、《广雅》,【三国】魏张揖编撰。其书名为推广《尔雅》之意,其内容取材广泛,在保存周、秦、两汉古训诂方面卓有成绩。该书一方面对《尔雅》未收语词名物作了增广,另一方面对已有的解释作了补充说明,虽为《尔雅》之续,却是“雅“书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古训诂词典。【隋】曹宪曾为《广雅》作音释,把书名改为《博雅》,【清】王念孙编纂的《广雅疏证》对原书作了较好的订正,便于后人的研究。

3、《俾雅》,【宋】陆佃撰,即《尔雅》之辅。陆佃受王安石影响颇深,保留了宋以前的很多文字古义。该书可作阅读经书的参考,也可以当做一部动植物词典看。

4、《尔雅翼》,【宋】罗愿撰,其书名意思是《尔雅》的羽翼,与其并行。该书解释较《尔雅》详尽,有引证亦谈经验。

明清《尔雅》派词典,虽大体还是在《尔雅》和继起的“雅”书基础上所作,但内容 和形式上都有了突破:如《通雅》考释训诂兼及方言俗语,更朝着百科全书方向发展;《别雅》、《叠雅》各就一类而成为专业研究的辞书。

5、《骈雅》,【明】朱谋伟撰,专门收集古书中冷僻深奥的词语加以诠释,体例全仿《尔雅》,征引甚博,于经史子集小说中的材料都广泛收集解说,足资参考。

6、《通雅》,【明】方以智撰,是一部兼包文字训诂音韵之学,分目很像类书9的规模较大的词典。

7、《别雅》,【清】吴玉搢撰。该书鉴于古书中文字形音歧异而意义相同的词很多,易于传讹,所以集录此类材料编成此书。

8、《比雅》,【清】洪亮吉撰。全书仿《尔雅》,着重引证古书,排比辨释近义、对义和内容有关的词,其书名也是取其比附之意。

9、《叠雅》,【清】史梦兰撰,仿《尔雅》体例,专讲叠词。

六、方言俗语词典

1、《方言》,其全称为《輶[yóu]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又名《别国方言》,编者为【西汉】扬雄(亦作“杨雄”),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该书的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摹仿了《尔雅》,它采录了东、西汉黄河及长江流域绝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开中国方言学研究之先河,最早确立了中国大方言区,提出了“通语”10、“转语”11等方言术语,于中国方言研究具有首创之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语言资料。

2、《通俗文》,相传作者为【东汉】的服虔,是一部解释通俗用语的词典,既释义也注音,实为以实用为主的词典,对后来的字书、类书有一定影响。该书是中国通俗字典第一部。已佚。

明清两代编辑方言俗语词典的,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证一般的常言俗语,如《俚言解》等,解说字词,略似《通俗文》,引证分门似类书,其采辑范围由经史子集扩大到类书、历史笔记杂著,小说、戏曲及里巷琐言,所包甚广,近于百科知识词典。另一种是考证某一地区方言的,如《吴下方言考》等,算方言词典的正宗,但为数不多,影响不大。

3、《俚言解》,【明】陈元士撰。“俚言”与“雅言”相对,即乡俗常语。该书所录以史传及笔记杂说为最多,类书次之。虽有不足,尚有可取之处。

4、《雅俗稽言》,【明】张丰绅撰,分天文、地理等十九门,辑录各书材料而成,范围甚广,常有其他词典未载内容。

5、《世事通考》,【明】陆嘘云撰,其注释比较简单,往往只录词语,并无解说, 是便于童蒙初学的常识性读物。

6、《常谈考误》,【明】周梦旸撰,书中多辨世俗引用典故之讹,有部分参考价值。

7、《通俗编》,【清】翟灏撰,采集汉语中的各种通俗词语、方言(包括词、词 组、成语和谚语),分为天文、地理等38类,计5456条,对所收语词的语源和发展演变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考察,对于民间风俗、名物制度等的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

8、《恒言录》,【清】钱大昕所撰一部考证常言俗语的书,其在分类等方面比《通 俗编》好,收复音词相当丰富,并关注搜集等义和近义词。该书编写体例近于现代词典。

9、《土风录》,【清】顾张思撰,是一本考证民俗和俗语的笔记体性质的辞书,记 录了清代乾嘉以来江南一带民众的风俗与俗语。该书所载足补《通俗编》《恒言录》之阙。

10、《证俗文》,【清】郝懿行撰,在考释名物制度与俚言俗语外,尚收录了一些 汉语以外的语词名物。其引证之广泛,内容之丰富,考释之严谨,编辑之条理,为清代此类词典中最有价值的一部。

11、《事物异名录》,【清】厉荃原撰,关槐增辑,共39部。每词均以正名标目,异名列后,每一异名之下,皆引书为证,虽不详尽,可以提供各方面的常识和研究名物的线索。

12、《吴下方言考》,【清】胡文英撰写的记录和考证方言词汇的著作。全书共十二 卷,搜集江南一带方言俗语,证以古训。凡其他方言可与吴语互相证明者,亦一并附入。

13、《新方言》,【清末民初】章炳麟搜集方俗异语八百余条,根据声韵转变的规 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分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等十一篇,附《岭外三州语》一篇,为研究广东客家语之作。

七、训诂辞书:

1、《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该书的主要目的是考证经书文字的字音,也兼及字义的辩释,为研究唐以前经书文字的古音提供了一些材料,开创了释经典文字的训诂词典之先河。

2、《一切经音义》,【唐】释玄应从《华严经》等454部大小乘经律论中选取词语,加以注释。所选除梵文音译或义译的佛教专门词语之难懂者外,其一般文字训诂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因此它兼有佛学和普通词典的作用。

3、《一切经音义》(又名《大藏音义》,简称《慧琳音义》),【唐】释慧琳撰,主要为补充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和慧苑的《华严经音义》而作。所选释词语的佛经共1300部,5700余卷,约60万言。该书主要根据《说文》等七部字书释义,并参照《韵诠》等韵书取音,在古代辞书中,征引古籍种类最多,保存佚文内容最丰富。

4、《续一切经音义》,【辽】释希麟撰,以增补《慧琳音义》,体制全仿《慧琳音义》。

5、《经籍纂诂》,又名《经籍籑诂》,【清】阮元编写。是中国唯一一部大型的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词典,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和训诂等书中所有的注释。采用古书达100多种,收字13349字。

八、其他特殊字典:

1、音训12词典之先河《释名》,编者为【汉】末的刘熙(或作“熹”),共二十七 篇,是一部百科名词的词典。它根据字义编纂,释词义以同音或声音近似的字来解释,其理论根据是认为凡同义或音似的语词在意义上就有互相联系的地方,这对后代双声叠韵的辞书编纂和古汉语研究有很多帮助。

2、《班马字类》,【宋】娄机撰,采集了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内的古字、僻字编成。所收之字均考证意义,辨别声音,可以作为阅读《史记》和《汉书》的参考资料。

3、《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人修的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的工具书。其正集444卷,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所收之词,上自先秦典籍,下至明代文人著作,至今仍然是人们查阅古代词语、成语和典故出处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书。

4、《骈字类编》,【清】张廷玉等编的一部查找词语典故的工具书,专收两字的合成词。

5、《助字辨略》,【清】刘淇撰专收虚词的词典,其内容来自从先秦至元代的经传、诸子、诗词等,无所不包,奠定了虚字研究的基础。

6、《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以研究经传中的虚字为主,子书13和其他书籍材料为辅的专著。

九、韵书

韵书是以审音辨韵为目的的著作, 属于音韵学范围,因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到字典的作用。

1、《声类》,【三国魏】李登,收11520字。析清浊,辨宫商14,按五音分别诸字,始于此书。该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韵书。已佚。

2、《韵集》,【晋】吕静撰。该书是李登《声类》的继承和发展。已佚。

3、《切韵》,【隋】陆法言撰,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收字,曾盛行一时,被视为规范化的著作。已佚。

4、《唐韵》,【唐】长孙讷言等修改增补《切韵》,更名为《唐韵》。已佚。

5、《广韵》,【宋】陈彭年等修,为增广《切韵》之意,后又改称《大宋重修广 韵》,共收字26194个。该书分别韵部,标注反切,兼顾文字形义,有详细解说。《广韵》是现存最早的韵书,其价值在于它的反切,为研究中古音提供了重要依据。它引证甚广,带有百科词典性质。

6、《集韵》,【宋】丁度等撰,司马光完成。此书依《广韵》重修,收字54635个, 与《广韵》体例相同,虽有一些改进,但意义不大。

7、《礼部韵略》,【宋】丁度等修,是士子们参加考试作诗赋取韵的官书,收字较 少,解释也简要。

8、《佩文诗韵》,【清】,实为《佩文韵府》的单字简本,是清士子考试必须遵守的 标准官韵。该书共收字10235个。

9、《音韵阐微》,【清】李光地修,王兰生撰,其主要特点在于对反切的改革,其所 切字音即非中古音,也非秦汉古音,只是合于清代北方官话的音而已。

10、《韵史》,【清】何萱撰。其收字以《说文》为本,以《玉篇》《广韵》为辅, 在训诂方面有一定作用。

十、近代有影响的字典

1、《中华大字典》,【清末民初】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全书共收48000多字,是继《康熙字典》以后的又一部大型字典,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字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部字典主要在注音、释义、解词上都有了改善。

2、《词诠》,【清末民初】杨树达撰。杨树达既精通训诂又了解西洋文法,他所编的这部虚词字典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该书按注音字母及部首、笔画查字。

3、《辞源》,【清末民初】,由商务印书馆编撰,是近代出书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包百科常识的大词典。该书出版正是新知识启蒙时期,体现了清末至“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及知识界的思想状态,至今仍是一部常用工具书。

4、《辞海》,由中华书局编撰,是继《辞源》以后的第二部综合性大词典。该书1915年启动,1936年出版,收单字13000多个、复词10万余条,纠正了《辞源》的一些缺点错误,内容和体例都比较好。

5、《国语词典》,由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其编纂目的主要在正音、定词和释义,即研习汉语、矫正读音之用。《国语词典》收集词语丰富,是一部新旧兼包的大型词典,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字词的注音标准较为准确和全面,是近代词典中注音改革的先导。《国语辞典》(4卷本)的出版时间为1947年,另有(8卷本)为1945年出版,署名“中国辞典编纂处”带有日本占领的印记。在台湾,《国语辞典》是最重要的汉语词书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6、《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规范性的语文词典。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词典1956年由国家立项,1958年6月正式开编,1960年印出“试印本”征求意见,1978年正式发行第一版,至今多次再版。

《现代汉语词典》在辞书理论、编纂水平、编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辞书编纂出版的典范之作。它的发行量之大,应用面之广,为世界辞书史上所罕见;它对现代汉语的统一与规范,对研究、学习与正确应用现代汉语,对扩大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汉语词典》出版后,成为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的语文工具书。它也被誉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研究和学习汉语的“圣经”。至今,《现代汉语词典》除中国内地版以外,还拥有新加坡版、韩国版和香港版等多个版本。

image

image

备注:

1、 小学:古人先识文字,后究大学之道,故汉儒指文字之学为小学。

2、 训诂: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3、 韵书: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 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字典的作用。

4、 钟鼎文:即金文,起于商代,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铸刻于钟鼎之上,也称为钟鼎文。其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宋代曾对该文字的研究兴起。

5、 六书:战国以来流行的分析文字的理论。一曰“指事”,即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之字;二曰“象形”,即图画式的文字;三曰“形声”,即两个形体组成一个字,一表义,一标音;四曰“会意”,即两个以上形体结合,联系几个概念以表示某种意义;五曰“转注”,即两个字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可用来互相解释意思;六曰“假借”,即借用声同、声近的字来表义。

6、 反切: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7、 平上去入:为唐宋时期中古语的四声,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音系根源,也是唐诗宋词格律的基础。掌握四种发音,阅读诗词,能够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四声中,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其余都为平。

8、 五经: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9、 类书: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阅。从信息时代的视角,类书是古代的“数据库”。

10、 通语:即共同语,指一个部落或民族内部大多数成员所共同掌握和使用的语言。它是在某个区域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口语的形式逐渐形成的。

11、 转语:指因地域不同等原因声音有变而意义不变的语词。

12、 音训:也叫“声训”。训诂方法之一。指用音同、音近字来解释词义。

13、 子书: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的一类书,如《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书。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 14、 宫商:古代音律中的宫音与商音,后人用其泛指音乐。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字典史略》 刘叶秋 北京出版社出版

《我国近代第一个词书专业机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 汪家熔

《跟大师学国学》 梦华 江西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