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昀

一、 名稱變遷

字書是解說文字形音義的著作泛稱,在南北朝已經通用。清代《四庫書目》將小學1類分訓詁2、字書、韻書3三種。狹義的字書指古代的識字課本。

字典作為書名自《康熙字典》始,清人所說字典專指這一部書。中國古代講文字訓詁的著作很多,既解單字亦釋複詞,至近代產生詞典(或辭典)這個名稱,字典和詞典才相對有了界分。但一般所指字典包含詞典,因為現在的字典多兼收語詞,詞典皆以單字為字頭,字與詞始終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辭,言之成文為辭。以辭書之稱代替字書,其範圍包括字典、詞典及一般的百科全書,範圍更廣。

二、 中國文字在字典中的演變

造字始於倉頡。 造字之初,不過指事、象形兩種,形聲、會意在後,之後擴展至轉注、假借。最早的字書《史籀》為大篆體,成書僅行關中。【秦】統一后編《蒼頡篇》,對大篆省改,後世稱之小篆。章太炎稱“大篆小篆,猶世言大寫小寫矣”,由此可見這兩種字體的關係。【漢】時通行載籍,沿用隸書,取其便於誦習,而授受弟子則參用古文。【北宋】一度盛行鐘鼎文4。作為字書,自《玉篇》以後多使用楷書,至今。

原始文字(繫繩扣或圖畫)

【商】、【周】“大篆”(亦稱“籀[zhòu] 文”)

【秦】“篆書”(亦稱“小篆”)

【漢】“隸書”、“草書”

【三國】及以後“楷書”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三、 字書的產生

中國字書的產生應追溯至周朝。《漢書·藝文志》小學類記載周宣王太史所作《史籀》是見於著錄最早的一部字書。

1、《史籀》意為“書記必讀”,是【周】史官用來教學童的字書,大篆體,十五篇。

2、《蒼頡篇》由【秦】李斯的《蒼頡》、趙高的《爰歷》、胡母敬的《博學》構成,被稱為“秦三蒼”, 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書同文”的產物,小篆體,只收文字,無解說。

3、《三蒼》(又名“三倉”)為【漢】編《蒼頡篇》、揚雄續《蒼頡》所撰《訓纂》、賈魴續《訓纂》所撰《滂喜》,均為編次文字,無解說。

4、《急就篇》,【漢】史游摹仿《史籀》《蒼頡》所作,所收字均為當時常見字,實際上是為學童識字速成的課本。此書不僅收單字,也有人名、地名等,且以類相從,便於認識。

四、 主形派字典

《說文解字》可稱得上是我國第一部字典,它以篆書為主體,按“六書”5的說法解釋文字,奠定了“主形派”字典的基礎,給後來按部首編次文字指導了方向。《玉篇》、《類篇》繼承了《說文》體系,但全以楷書編撰,不再以辨形為主,這些字典並不適於一般人查閱,直到【明】人的《字彙》,中國字典才走上了通俗化重實用的道路,至【清】《康熙字典》,第一次出現了“字典”的概念。

1、《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為【漢】許慎,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該書共收字9353個。今本《說文》為【宋】徐鉉整理版。該書首次以部首分部,提出了分析文字的“六書”理論,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以及漢代及以前的不少文字訓詁,反映了上古漢語中詞彙的面貌。

image image image

2、《字林》是【晉】人呂忱搜集異字而作,以補《說文》之缺。全書以隸書為主體 以部首編次文字,共收12824字,在南北朝盛行,為上承《說文》下啟《玉篇》的字書。已佚。

3、《玉篇》,由【南朝】梁顧野王編,是第一部楷書字典。今本《玉篇》為【宋】陳彭年等重修的《大廣益會玉篇》,共三十卷。該書可以說是《說文》的增訂本,基本採用《說文》的部首,釋字以音義為主,不再用“六書”條例分析形體。每字以反切6注音,然後解釋字義。它的註釋對研究古代文字訓詁,特別是唐宋字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是古代較好的一部工具書。

4、唐宋辨形字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地方割據,文字改變,造成很多謬誤失真。唐宋時期,出了一些考訂古今文字同異、整理異體、辨別俗訛的字書。

《干祿字書》為【唐】顏元孫撰。這部書中的字,均按平上去入7四聲分部,又依偏旁來排列。所收字分通、俗、正三體,並不逐字解說字義。該書雖無字典之用,可以當作一個異體字表供一般讀者使用。

《五經文字》為【唐】張參撰,用以考證五經8中文字形體的變化(如篆、籀、隸體之變)和音義。全書共收3235字,均為單字。

《新加九經字樣》為【唐】唐玄度撰,補充或糾正了《五經文字》的一些內容,體例也與《五經文字》相同,實為其補編,可作為研究經書的參考。

《佩觿(xī)》為【宋】郭忠恕撰。這部書把形體、聲音相似,容易混淆的字排在一起分別註釋,對辨別一般形音義相近的字有幫助。

《復古編》為【宋】張有為匡正王安石的《字說》而撰。按四聲錄文字,根據《說 文》辨明正俗訛體,對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體之變有參考價值。

《字通》為【宋】李從周撰,其目的在於推究字源,以《說文》解釋通用的楷書偏 旁,亦可作為研究文字形體變化之參考。

《龍龕手鑒》為【遼】僧人行均撰,按平上去入四聲排列,每字詳列正、俗、今、古 諸體,並加註音釋義。該書多引佛書來證釋音義,可以當一部古代普通字典參考。

5、《說文解字》的發展——《類篇》,【宋】司馬光整理,全書31319字,繼承了《說文》和《玉篇》的系統,着重探索字原,講古音古訓,闡明古今文字形體之變,又吸收了大量新字,具有很高參考價值。

6、《說文解字》的演變——《六書故》、《字說》

《六書故》,【宋】戴侗撰,共33卷,分為9部,每部按六書排列,其意圖是以六書闡釋字義,並采鐘鼎文。該書於訓詁方面有些見解,而就字書編撰,看似革新實為復古。

《字說》,【宋】王安石撰,標新立異,在宋代流行一時。該書以義立說,多主觀 論,但仍有許多被後人引用。

7、明清兩代是我國字書的進化和興盛期,特別是在實用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學匯》,【明】梅膺祚撰,全書正文以十二地支標分十二集,其創造性主要體現在:(1)簡化了《說文》以來的字典部首;(2)部首和文字排列均按筆畫;(3)有“檢字表”。這些創新便於讀者查找,是本書的最大特點,也標誌着中國字典走上了通俗化重實用的道路。

《正字通》,【明】張自烈撰(或題廖文英撰),以補正《字彙》的缺漏和錯誤,分部、排列等體例全照《字彙》,但還是有很多改進。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編撰,體例全仿《字彙》和《正字通》,但更加豐富和嚴謹。該書沿用214個部首,以十二辰標分十二集,共收47035字。該書收字多,音義詳,影響大,至今不失其重要參考價值。

五、“爾雅”系詞典

《爾雅》,為辭書之祖,也是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它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裡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該書首創按內容性質分類釋詞的體例,被認為是中國訓詁的開山之作,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響,是研究先秦詞彙、閱讀古籍的重要參考資料,被視為儒家之經典。

image image

繼《爾雅》之後,著書補充《爾雅》或仿《爾雅》體例來編撰訓詁詞典的每代皆有,這些書均以“雅”命名,一脈相傳,自成體系。

1、《小爾雅》,該書見於《漢書·藝文志》,無撰寫人,其說解體例全仿《爾雅》,是對《爾雅》的補充。

2、《廣雅》,【三國】魏張揖編撰。其書名為推廣《爾雅》之意,其內容取材廣泛,在保存周、秦、兩漢古訓詁方面卓有成績。該書一方面對《爾雅》未收語詞名物作了增廣,另一方面對已有的解釋作了補充說明,雖為《爾雅》之續,卻是“雅“書中最值得重視的一部古訓詁詞典。【隋】曹憲曾為《廣雅》作音釋,把書名改為《博雅》,【清】王念孫編纂的《廣雅疏證》對原書作了較好的訂正,便於後人的研究。

3、《俾雅》,【宋】陸佃撰,即《爾雅》之輔。陸佃受王安石影響頗深,保留了宋以前的很多文字古義。該書可作閱讀經書的參考,也可以當做一部動植物詞典看。

4、《爾雅翼》,【宋】羅願撰,其書名意思是《爾雅》的羽翼,與其并行。該書解釋較《爾雅》詳盡,有引證亦談經驗。

明清《爾雅》派詞典,雖大體還是在《爾雅》和繼起的“雅”書基礎上所作,但內容 和形式上都有了突破:如《通雅》考釋訓詁兼及方言俗語,更朝着百科全書方向發展;《別雅》、《疊雅》各就一類而成為專業研究的辭書。

5、《駢雅》,【明】朱謀偉撰,專門收集古書中冷僻深奧的詞語加以詮釋,體例全仿《爾雅》,徵引甚博,於經史子集小說中的材料都廣泛收集解說,足資參考。

6、《通雅》,【明】方以智撰,是一部兼包文字訓詁音韻之學,分目很像類書9的規模較大的詞典。

7、《別雅》,【清】吳玉搢撰。該書鑒於古書中文字形音歧異而意義相同的詞很多,易於傳訛,所以集錄此類材料編成此書。

8、《比雅》,【清】洪亮吉撰。全書仿《爾雅》,着重引證古書,排比辨釋近義、對義和內容有關的詞,其書名也是取其比附之意。

9、《疊雅》,【清】史夢蘭撰,仿《爾雅》體例,專講疊詞。

六、方言俗語詞典

1、《方言》,其全稱為《輶[yóu]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又名《別國方言》,編者為【西漢】揚雄(亦作“楊雄”),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詞典。該書的內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摹仿了《爾雅》,它採錄了東、西漢黃河及長江流域絕大部分地區的方言,開中國方言學研究之先河,最早確立了中國大方言區,提出了“通語”10、“轉語”11等方言術語,於中國方言研究具有首創之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語言資料。

2、《通俗文》,相傳作者為【東漢】的服虔,是一部解釋通俗用語的詞典,既釋義也注音,實為以實用為主的詞典,對後來的字書、類書有一定影響。該書是中國通俗字典第一部。已佚。

明清兩代編輯方言俗語詞典的,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考證一般的常言俗語,如《俚言解》等,解說字詞,略似《通俗文》,引證分門似類書,其采輯範圍由經史子集擴大到類書、歷史筆記雜著,小說、戲曲及里巷瑣言,所包甚廣,近於百科知識詞典。另一種是考證某一地區方言的,如《吳下方言考》等,算方言詞典的正宗,但為數不多,影響不大。

3、《俚言解》,【明】陳元士撰。“俚言”與“雅言”相對,即鄉俗常語。該書所錄以史傳及筆記雜說為最多,類書次之。雖有不足,尚有可取之處。

4、《雅俗稽言》,【明】張豐紳撰,分天文、地理等十九門,輯錄各書材料而成,範圍甚廣,常有其他詞典未載內容。

5、《世事通考》,【明】陸噓雲撰,其註釋比較簡單,往往只錄詞語,並無解說, 是便於童蒙初學的常識性讀物。

6、《常談考誤》,【明】周夢暘撰,書中多辨世俗引用典故之訛,有部分參考價值。

7、《通俗編》,【清】翟灝撰,採集漢語中的各種通俗詞語、方言(包括詞、詞 組、成語和諺語),分為天文、地理等38類,計5456條,對所收語詞的語源和發展演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考察,對於民間風俗、名物制度等的研究也很有參考價值。

8、《恆言錄》,【清】錢大昕所撰一部考證常言俗語的書,其在分類等方面比《通 俗編》好,收複音詞相當豐富,並關注搜集等義和近義詞。該書編寫體例近於現代詞典。

9、《土風錄》,【清】顧張思撰,是一本考證民俗和俗語的筆記體性質的辭書,記 錄了清代乾嘉以來江南一帶民眾的風俗與俗語。該書所載足補《通俗編》《恆言錄》之闕。

10、《證俗文》,【清】郝懿行撰,在考釋名物制度與俚言俗語外,尚收錄了一些 漢語以外的語詞名物。其引證之廣泛,內容之豐富,考釋之嚴謹,編輯之條理,為清代此類詞典中最有價值的一部。

11、《事物異名錄》,【清】厲荃原撰,關槐增輯,共39部。每詞均以正名標目,異名列后,每一異名之下,皆引書為證,雖不詳盡,可以提供各方面的常識和研究名物的線索。

12、《吳下方言考》,【清】胡文英撰寫的記錄和考證方言詞彙的著作。全書共十二 卷,搜集江南一帶方言俗語,證以古訓。凡其他方言可與吳語互相證明者,亦一併附入。

13、《新方言》,【清末民初】章炳麟搜集方俗異語八百餘條,根據聲韻轉變的規 律,以古語證今語,以今語通古語。分釋詞、釋言、釋親屬、釋形體等十一篇,附《嶺外三州語》一篇,為研究廣東客家語之作。

七、訓詁辭書:

1、《經典釋文》,【唐】陸德明撰。該書的主要目的是考證經書文字的字音,也兼及字義的辯釋,為研究唐以前經書文字的古音提供了一些材料,開創了釋經典文字的訓詁詞典之先河。

2、《一切經音義》,【唐】釋玄應從《華嚴經》等454部大小乘經律論中選取詞語,加以註釋。所選除梵文音譯或義譯的佛教專門詞語之難懂者外,其一般文字訓詁幾乎佔了全書的一半,因此它兼有佛學和普通詞典的作用。

3、《一切經音義》(又名《大藏音義》,簡稱《慧琳音義》),【唐】釋慧琳撰,主要為補充玄應的《一切經音義》和慧苑的《華嚴經音義》而作。所選釋詞語的佛經共1300部,5700餘卷,約60萬言。該書主要根據《說文》等七部字書釋義,並參照《韻詮》等韻書取音,在古代辭書中,徵引古籍種類最多,保存佚文內容最豐富。

4、《續一切經音義》,【遼】釋希麟撰,以增補《慧琳音義》,體制全仿《慧琳音義》。

5、《經籍纂詁》,又名《經籍籑詁》,【清】阮元編寫。是中國唯一一部大型的彙輯古書中的文字訓釋編排而成的訓詁詞典,所輯錄的文字訓釋都是唐以前的經傳子史和訓詁等書中所有的註釋。採用古書達100多種,收字13349字。

八、其他特殊字典:

1、音訓12詞典之先河《釋名》,編者為【漢】末的劉熙(或作“熹”),共二十七 篇,是一部百科名詞的詞典。它根據字義編纂,釋詞義以同音或聲音近似的字來解釋,其理論根據是認為凡同義或音似的語詞在意義上就有互相聯繫的地方,這對後代雙聲疊韻的辭書編纂和古漢語研究有很多幫助。

2、《班馬字類》,【宋】婁機撰,採集了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內的古字、僻字編成。所收之字均考證意義,辨別聲音,可以作為閱讀《史記》和《漢書》的參考資料。

3、《佩文韻府》,【清】張玉書等人修的大型詞藻典故辭典,專供文人作詩時選取詞藻和尋找典故的工具書。其正集444卷,引錄詩文詞藻典故約一百四十萬條。所收之詞,上自先秦典籍,下至明代文人著作,至今仍然是人們查閱古代詞語、成語和典故出處的極為重要的工具書。

4、《駢字類編》,【清】張廷玉等編的一部查找詞語典故的工具書,專收兩字的合成詞。

5、《助字辨略》,【清】劉淇撰專收虛詞的詞典,其內容來自從先秦至元代的經傳、諸子、詩詞等,無所不包,奠定了虛字研究的基礎。

6、《經傳釋詞》,【清】王引之撰,以研究經傳中的虛字為主,子書13和其他書籍材料為輔的專著。

九、韻書

韻書是以審音辨韻為目的的著作, 屬於音韻學範圍,因它有字義的解釋和字體的記載,也能起到字典的作用。

1、《聲類》,【三國魏】李登,收11520字。析清濁,辨宮商14,按五音分別諸字,始於此書。該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韻書。已佚。

2、《韻集》,【晉】呂靜撰。該書是李登《聲類》的繼承和發展。已佚。

3、《切韻》,【隋】陸法言撰,按平上去入四聲分韻收字,曾盛行一時,被視為規範化的著作。已佚。

4、《唐韻》,【唐】長孫訥言等修改增補《切韻》,更名為《唐韻》。已佚。

5、《廣韻》,【宋】陳彭年等修,為增廣《切韻》之意,后又改稱《大宋重修廣 韻》,共收字26194個。該書分別韻部,標註反切,兼顧文字形義,有詳細解說。《廣韻》是現存最早的韻書,其價值在於它的反切,為研究中古音提供了重要依據。它引證甚廣,帶有百科詞典性質。

6、《集韻》,【宋】丁度等撰,司馬光完成。此書依《廣韻》重修,收字54635個, 與《廣韻》體例相同,雖有一些改進,但意義不大。

7、《禮部韻略》,【宋】丁度等修,是士子們參加考試作詩賦取韻的官書,收字較 少,解釋也簡要。

8、《佩文詩韻》,【清】,實為《佩文韻府》的單字簡本,是清士子考試必須遵守的 標準官韻。該書共收字10235個。

9、《音韻闡微》,【清】李光地修,王蘭生撰,其主要特點在於對反切的改革,其所 切字音即非中古音,也非秦漢古音,只是合於清代北方官話的音而已。

10、《韻史》,【清】何萱撰。其收字以《說文》為本,以《玉篇》《廣韻》為輔, 在訓詁方面有一定作用。

十、近代有影響的字典

1、《中華大字典》,【清末民初】陸費逵、歐陽溥存主編,全書共收48000多字,是繼《康熙字典》以後的又一部大型字典,它的產生標誌着我國字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部字典主要在注音、釋義、解詞上都有了改善。

2、《詞詮》,【清末民初】楊樹達撰。楊樹達既精通訓詁又了解西洋文法,他所編的這部虛詞字典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該書按注音字母及部首、筆畫查字。

3、《辭源》,【清末民初】,由商務印書館編撰,是近代出書最早的以語詞為主、兼包百科常識的大詞典。該書出版正是新知識啟蒙時期,體現了清末至“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及知識界的思想狀態,至今仍是一部常用工具書。

4、《辭海》,由中華書局編撰,是繼《辭源》以後的第二部綜合性大詞典。該書1915年啟動,1936年出版,收單字13000多個、複詞10萬餘條,糾正了《辭源》的一些缺點錯誤,內容和體例都比較好。

5、《國語詞典》,由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其編纂目的主要在正音、定詞和釋義,即研習漢語、矯正讀音之用。《國語詞典》收集詞語豐富,是一部新舊兼包的大型詞典,它的重要價值在於對字詞的注音標準較為準確和全面,是近代詞典中注音改革的先導。《國語辭典》(4卷本)的出版時間為1947年,另有(8卷本)為1945年出版,署名“中國辭典編纂處”帶有日本佔領的印記。在台灣,《國語辭典》是最重要的漢語詞書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

6、《現代漢語詞典》是中國第一部規範性的語文詞典。由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商務印書館出版。詞典1956年由國家立項,1958年6月正式開編,1960年印出“試印本”徵求意見,1978年正式發行第一版,至今多次再版。

《現代漢語詞典》在辭書理論、編纂水平、編校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是辭書編纂出版的典範之作。它的發行量之大,應用面之廣,為世界辭書史上所罕見;它對現代漢語的統一與規範,對研究、學習與正確應用現代漢語,對擴大中國與世界的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響。

《現代漢語詞典》出版后,成為廣大師生及社會各界的語文工具書。它也被譽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研究和學習漢語的“聖經”。至今,《現代漢語詞典》除中國內地版以外,還擁有新加坡版、韓國版和香港版等多個版本。

image image

備註:

1、 小學:古人先識文字,后究大學之道,故漢儒指文字之學為小學。

2、 訓詁: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3、 韻書: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一種書。這種書主要是為分辨、規定文字的正確讀音而作, 屬於音韻學材料的範圍。同時它有字義的解釋和字體的記載,也能起字典的作用。

4、 鐘鼎文:即金文,起於商代,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因鑄刻於鐘鼎之上,也稱為鐘鼎文。其流傳書跡多刻於鐘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宋代曾對該文字的研究興起。

5、 六書:戰國以來流行的分析文字的理論。一曰“指事”,即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之字;二曰“象形”,即圖畫式的文字;三曰“形聲”,即兩個形體組成一個字,一表義,一標音;四曰“會意”,即兩個以上形體結合,聯繫幾個概念以表示某種意義;五曰“轉注”,即兩個字在意義上有相通之處,可用來互相解釋意思;六曰“假借”,即借用聲同、聲近的字來表義。

6、 反切: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7、 平上去入:為唐宋時期中古語的四聲,是傳統漢語音韻學的音系根源,也是唐詩宋詞格律的基礎。掌握四種發音,閱讀詩詞,能夠體會到漢語的博大精深和韻律之美。四聲中,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其餘都為平。

8、 五經:五經一般指儒家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為歷代儒客學子核心研習書經。

9、 類書:是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閱。從信息時代的視角,類書是古代的“數據庫”。

10、 通語:即共同語,指一個部落或民族內部大多數成員所共同掌握和使用的語言。它是在某個區域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以口語的形式逐漸形成的。

11、 轉語:指因地域不同等原因聲音有變而意義不變的語詞。

12、 音訓:也叫“聲訓”。訓詁方法之一。指用音同、音近字來解釋詞義。

13、 子書: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的一類書,如《老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書。最早的一批子書產生在春秋末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其中不少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貴結晶。 14、 宮商:古代音律中的宮音與商音,後人用其泛指音樂。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字典史略》 劉葉秋 北京出版社出版

《我國近代第一個詞書專業機構——中國大辭典編纂處》 汪家熔

《跟大師學國學》 夢華 江西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