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均,(1901.12.17-1991.12.25),山東曲阜人,別名:繁均、凡君

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史地系

孔凡均一生追求進步,在學校讀書時就投身于五四運動中,後于1951年3月9日加入九三學社。她終生致力于教育事業,在語言學和辭書編纂領域成就卓越。

孔凡均大學畢業後,曾在天津南開中學任國文老師。她熱心從事民俗和兒童教育的研究,編寫過《山東兒童遊戲》(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一書,並為商參所著《民國鄉土兒童遊戲》寫序言,該書為民國鄉間兒童遊戲的調查,共兩篇,分別發表于1926年和1933年。在序言中,孔凡均詳盡闡述了搜集民間娛樂的價值、方法和分類等,對民俗調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929年,中國大辭典編纂處成立之初,孔凡均就與丈夫蕭家霖先生一同加入了編纂處,就任“民衆辭典股甲種委托編纂員”,開始了她的辭書編纂生涯。為在山東推行國語,他們夫婦共同前往山東,任職于山東民衆教育館,開展社會調研、教學培訓、編輯書刊等工作。

1934年9月24-26日,孔凡均作為山東代表之一,參加了在濟南舉行的國語羅馬字代表大會,她積極參與了國語羅馬字的推行工作,並曾以國語羅馬字為白滌洲先生寫挽聯。

1950年12月,孔凡均進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所屬的新華辭書社成為《新華字典》的主要編纂人,1954年11月,《新華字典》順利出版。其間,她還參與編纂了《常用字彙》(1953年)一書。

1954年12月1日,辭書編輯室(新華辭書社)整體劃歸文化部出版局管轄的古籍出版社。1956年7月1日,辭書編輯室(新華辭書社)並入中科院語言研究所,並與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的編輯人員和語言所部分人員一起組建了詞典編輯室。自此,孔凡均投入到《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工作中,成為這一重要辭書的主要編纂人。由于業務出衆,上世紀六十年代她還曾受語言所委托,與羅馬尼亞語言學專家進行交流,並完成語言所諸多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