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康教授传略

王寿康(1899 –1975),字茀青,河北省武邑县青冢村人氏。少年时赴北平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之后以优异成绩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师从语言大师黎锦熙教授,毕业后在北师大国文研究科深造。

北伐军兴,王茀青先生南下加入国民革命军。战后卸下陆军中校军职,回北平任教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转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纂员、北平市工务局科长、山东济南民众教育馆电影院主任等。后受聘为国民政府铁道部津浦铁路局教育主任,携妻子曹端群,长子王正中迁居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于南京大屠杀前,随工作单位转往武汉、长沙等地,1938年再度投笔从戎,次子王正方在长沙出生。陆军上校王寿康任第三战区政治部战地工作团团长;推广士兵识字教育、宣传抗日、率话剧团在战区各地巡回演出,足迹踏遍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北部、制作广播节目、为“前线日报”撰写专稿。他说过:“唤起民众最直接有效的,无过于语言;伟大的演说家往往是民众的领导者。”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举家回北平,立即赴河北省政府社会处,主持难民救济工作,奔走河北各乡镇赈灾。北京师范大学黎锦熙教授成立国语专修科,聘嫡传弟子王寿康任副教授,培训中学语文教师;前后共有两班学员毕业。为统一全国语言,教育部决定发行“国语小报”;报纸的每个汉字旁带有注音符号,保证正确发音,增加学习速度。“国语小报”三日刊在北平发行,王寿康任副社长,全权负责报社业务。

1948年奉命将国语小报迁往台湾台北市,改名“国语日报”,同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节,国语日报出版创刊号;该报的第一任副社长是王寿康先生。国语日报在台湾持续发行至今不辍,凡是上过国民小学的台湾人,都曾仔细用心地读国语日报。在台湾有一句话:“我是读国语日报长大的”,此言不虚。

与王副社长同时期去台湾的有北师大国语专修科毕业生十数人,分散在台湾各中学任语文教师,他们是 张博宇、冯长青、翟建邦、巩青祥等,教学数十年,毕生坚守语文教育岗位。长年来北师大的王老师,是他们的大家长。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设立国语专修科,聘请王寿康教授为国语专修科主任,毕业生中有:林良、方祖燊、张孝裕、王天昌等,日后都成为知名学者、作家,多年来为台湾语文教育做了重要的贡献。

1956年,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梁实秋、王寿康筹建“师大国语教学中心”,王寿康教授任第一任教学中心主任,教授外籍学生学习中国语文。从一无所有胼手胝足的延续到今天,成绩卓著,半个多世纪过去,“师大国语教学中心”的口碑传遍全球,它早已是世界闻名的中文教学机构,培育出无数中文程度优异的人材。

1957年台湾省教育厅邀请王寿康教授辅导全台湾各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参观教师讲课、阅读学生作文、举办语文训练、教师座谈会、作巡回演讲,工作量非常繁重。王教授是远近知名的演说家,听过他演说的人都说:“无论多么枯燥的题材,到了他的口里就趣味百出,有如听戏—。一件事由王茀青先生来说,就是说十遍,人家也不会听厌的!”高雄某中学校长,曾经在辅导过程中紧随王寿康教授,不肯错过王先生的每一次演说。王寿康教授在他的“演说与辩论”大学课程中说:“强烈的正义感,丰富的现代知识,热忱的服务精神,是构成优秀杰出演说家的灵魂。”

是年九月三十日,王教授在台中二中演讲,中午聚餐座谈,下午再做演说,晚间有数位教师来访,到了深夜十二时,血压陡然升高,暂时失去语言能力。经过紧急救治,恢复正常。休息不到三个月,他又积极参加台湾北部各县市的语文教育辅导工作。1959年一月十九日,全台湾语文教育辅导工作即将结束,王教授在台北师范学校做了一场精采动人的演讲,劳累过度,是日下午血压突然急遽飙升,再度中风,住院治疗,自此丧失了语言能力。

王寿康教授于1975年四月十二日辞世,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国家“语言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