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康,字茀青
王壽康教授傳略
王壽康(1899 –1975),字茀青,河北省武邑縣青塚村人氏。少年時赴北平就讀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之後以優異成績入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師從語言大師黎錦熙教授,畢業後在北師大國文研究科深造。
北伐軍興,王茀青先生南下加入國民革命軍。戰後卸下陸軍中校軍職,回北平任教於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北平大學法商學院;轉任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纂員、北平市工務局科長、山東濟南民眾教育館電影院主任等。後受聘為國民政府鐵道部津浦鐵路局教育主任,攜妻子曹端群,長子王正中遷居南京。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於南京大屠殺前,隨工作單位轉往武漢、長沙等地,1938年再度投筆從戎,次子王正方在長沙出生。陸軍上校王壽康任第三戰區政治部戰地工作團團長;推廣士兵識字教育、宣傳抗日、率話劇團在戰區各地巡迴演出,足跡踏遍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北部、製作廣播節目、為“前線日報”撰寫專稿。他說過:“喚起民眾最直接有效的,無過於語言;偉大的演說家往往是民眾的領導者。”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舉家回北平,立即赴河北省政府社會處,主持難民救濟工作,奔走河北各鄉鎮賑災。北京師範大學黎錦熙教授成立國語專修科,聘嫡傳弟子王壽康任副教授,培訓中學語文教師;前後共有兩班學員畢業。為統一全國語言,教育部決定發行“國語小報”;報紙的每個漢字旁帶有注音符號,保證正確發音,增加學習速度。“國語小報”三日刊在北平發行,王壽康任副社長,全權負責報社業務。
1948年奉命將國語小報遷往台灣台北市,改名“國語日報”,同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國語日報出版創刊號;該報的第一任副社長是王壽康先生。國語日報在台灣持續發行至今不輟,凡是上過國民小學的台灣人,都曾仔細用心地讀國語日報。在台灣有一句話:“我是讀國語日報長大的”,此言不虛。
與王副社長同時期去台灣的有北師大國語專修科畢業生十數人,分散在台灣各中學任語文教師,他們是 張博宇、馮長青、翟建邦、鞏青祥等,教學數十年,畢生堅守語文教育崗位。長年來北師大的王老師,是他們的大家長。
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國語專修科,聘請王壽康教授為國語專修科主任,畢業生中有:林良、方祖燊、張孝裕、王天昌等,日後都成為知名學者、作家,多年來為台灣語文教育做了重要的貢獻。
1956年,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梁實秋、王壽康籌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王壽康教授任第一任教學中心主任,教授外籍學生學習中國語文。從一無所有胼手胝足的延續到今天,成績卓著,半個多世紀過去,“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的口碑傳遍全球,它早已是世界聞名的中文教學機構,培育出無數中文程度優異的人材。
1957年台灣省教育廳邀請王壽康教授輔導全台灣各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參觀教師講課、閱讀學生作文、舉辦語文訓練、教師座談會、作巡迴演講,工作量非常繁重。王教授是遠近知名的演說家,聽過他演說的人都說:“無論多麼枯燥的題材,到了他的口裡就趣味百出,有如聽戲—。一件事由王茀青先生來說,就是說十遍,人家也不會聽厭的!”高雄某中學校長,曾經在輔導過程中緊隨王壽康教授,不肯錯過王先生的每一次演說。王壽康教授在他的“演說與辯論”大學課程中說:“強烈的正義感,豐富的現代知識,熱忱的服務精神,是構成優秀傑出演說家的靈魂。”
是年九月三十日,王教授在台中二中演講,中午聚餐座談,下午再做演說,晚間有數位教師來訪,到了深夜十二時,血壓陡然升高,暫時失去語言能力。經過緊急救治,恢復正常。休息不到三個月,他又積極參加台灣北部各縣市的語文教育輔導工作。1959年一月十九日,全台灣語文教育輔導工作即將結束,王教授在台北師範學校做了一場精采動人的演講,勞累過度,是日下午血壓突然急遽飆升,再度中風,住院治療,自此喪失了語言能力。
王壽康教授於1975年四月十二日辭世,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國家“語言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