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述达,字善恺,1904.8.2-1993.12.7

九三学社社员 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辞典编纂家、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家、教育家。曾在北师大附中、 北师大附属女子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等多所学校任教,并在中国大辞典编纂 处、中科院语言文字研究所等处工作,为多部教材、辞书的主要编纂人,对我国白话文推广及 语言文字的教学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王述达在年轻时即追求民主、进步的新思想,为国家培 养了一批汉语专业人才,去世后将自己毕生所藏书籍全部捐献给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人物生平

1904年8月2日,王述达先生出生在北京,一个教员的家中

192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受教于钱玄同、杨树达、黎锦熙、高步瀛、周树人等先生

1928年大学毕业即赴绥远第一中学任教员

1928.2-1929.6 中法大学西山中学 代课教员

1928.9-1937.7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员

1929.1-1956.6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 助理编纂员 编纂员

1929.秋-1941.夏 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 教员

1935.秋-1942.夏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 兼课教员

1946.8-1948.12 北平师范大学 国语专修科 讲师

1949.2-1950.6 北京师范大学 中文系 讲师

1948.2-1949.6 北京市立师范学校 兼课教员

1951.5 由黎锦熙、叶丁易介绍加入九三学社

1956.7-1962.11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辑

1962.9-1984 河北师范大学(原名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 讲师 副教授

主要贡献

王述达先生倾其一生投入了他所热爱的语言文字和教育事业,他编写或参与编写的十几部教材 或辞书,在中国的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教几十年,王先生可谓桃李 满天下,在先生去逝后,遵从他的意愿,家人将其毕生收藏书籍全部捐赠给河北师范学院中文 系,以期发挥余热。

集体著作:

《国语辞典》(全八册) 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1962年再版更名为《汉语词典》

《增注中华新韵》 黎锦熙主编,王述达、何梅岑、付介石、孙崇义、张蔚瑜、张廼芝编校,商 务印书馆1950年7月版

《增订注解 国音常用字汇》 黎锦熙主编,汪怡、何梅岑、付介石、牛继昌、高景成、徐仁钰、 徐世荣、孙崇义、王述达、张廼之、张蔚瑜、李曾笃、诸昌祁编校 商务印书馆1950年8月版

《学文化字典》 黎锦熙主编,王述达、何梅岑、高景成、孙崇义、徐仁钰、徐世荣、付介石编 纂,商务印书馆1952年10月版

《新华字典》 参与编纂,1953年

《同音字典》 黎锦熙主编,何梅岑、孙崇义、徐世荣、王述达、高景成、付岩编纂,商务印书 馆1956年5月版

《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 (1956—1960年),王述达先生是主要编纂人员

《语文知识辞典》,王述达主编,河北师范学院编写组编写,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个人著作:

《语法与语音》 张鸿来、卢怀琦、汪震、王述达着,百城书局1933年8月版 《初级中学国文读本》 汪震、王述达等编写,北师大附中国文丛刊社 1935年版 《国学常识》北师大附中油印本 1936年版

人物评价

作为一个学者,王述达先生可谓知识渊博,而其致学态度则被赞为求实、严谨。他一生热爱藏 书和阅读,很多人都到过他的书房,并感叹其藏书之规模。“文革”期间,因抄家其藏书散落民 间,“文革”后可找回的仅为少数。即使如此,王先生依然不能改变其读书学习和收藏的习惯, 直至去逝。

作为一位老师,王述达先生总是以身作则,对学生和晚辈十分和蔼、耐心、诲人不倦,愿意与 他们共享自己的知识并共同探讨。很多学生对他终生难以忘怀。 作为一位家长,王述达先生很早就承担起一个大家庭的责任,在战乱时期,他不仅在经济上支 持弟弟王述羲、王志民等读书,并支持他们追求进步和真理。年轻时,王先生就一直是”新青年 “的忠实读者,他以国家重任为己任,并以为只有学习理工科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他 的六名子女全部毕业于国内顶尖学府,并遵从他的教诲从事理工专业。

轶事随笔

1、引自《永远的于是之》

于是之:“上初中以后,我又曾幻想过当学者,而且要专攻文字声韵。文字声韵这门学识,不知 究竟有多么地博大精深,孩子们如何能够懂得!只是老师们有办法深入浅出地把它讲得有趣,这 就吸引了我,羡慕老师们的学识并旁及于他们的一切。中学老师王善恺的书房,回想起来,至 今使我羡慕。四壁图书,装在一色的玻璃橱内;橱柜极高,起自地面,达于顶棚。王先生就是在 这个书房里给我讲授了《说文解字序》的——‘‘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王’,这里读去 声,动词……’就这样,他为我掰开揉碎地讲下去,讲到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形成,并且告诉了 我仓颉造字之说的不足信:怎么能够只是一个人造,别人就造不得呢?……善恺先生的书房,好 像并不明亮,但那书房的布置,甚至先生给我授课时他和我所坐的位置,我至今还能记得。多 么令人神往啊,那个书房和那个书房的渊博的主人!”

2、引自《鉴宝终身的国宝级大师–史树青》

1935年,14岁的史树青从扶轮小学考进了闻名遐迩的师大附中。作为北平城最好的学校,不仅 设备好,而且同学好——个个是翘楚。先生们就更好了,像教国文的孙照先生、李兰坡先生、 王述达先生,个个学识渊博眼界高,治学教学有专长。

3、杜晓勤《我在燕园住过的那些地儿》(陈平原主编《筒子楼的故事》)

其中有对王述达先生的 些许描述,特录于此:

我还曾花不到十块钱买到三本署名“王述达”的宣纸笔记簿,封面分别题写“国故”、“说文”、“国 故概要”。其中((国故概要》本第一页“目次”上方注有“吴检斋先生讲”。吴检斋即吴承仕,字检 斋,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三大弟子之一,近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与黄 侃一起并称为“南黄北吴”。1924年至1933年间,吴承仕先生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系主任,专心致力于教学和国学研究,先后开设过((经学史》、《三礼名物》、《国故概要》、《六 书条例》、《古籍校读法》等多门课程。这三本小册子应是王述达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时用 毛笔记的课堂笔记。((国故》和《国故概要》用的是同兴荣南纸店的九行绿栏线宣纸本,《说 文》用的瀹池斋的九行绿栏线宣纸本。王述达先生的笔记眉目清晰,行楷俊秀流美,翻阅时既 可想见吴承仕等先生讲课时的博识和风度,也可感受到王述达先生学习时的认真和聪颖。

4、张永泉在《我的大学》中回忆:

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下放来的编了几十年现代汉语大词典的王述达先生的古代汉语课 讲得有板有眼,每个实词、虚词都讲得确切到位,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