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家霖(1897-1968)

字筱村,号迪忱,江西奉新县赤田乡桃树行政村九陇萧村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攻音韵学。萧家霖是20世纪中国“国语运动”的主要推动者,语言学家,辞书编纂家,民间教育家。

1919年9月,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时任委员,其间曾任《国语周刊》编委。

1926年9月3日-10月29日,与钱玄同、黎锦熙、汪怡、白涤洲五人参与了《增修国音字典》之逐字审音工作。

1928年,任改组后的国语统一筹备会常委。

1928年9月,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正式成立,任纂著部《民众辞典》股主任。

萧家霖在国语罗马字推行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国语在山东推行成果显著更离不开他的辛勤耕耘:

1927年萧家霖即发表文章《国语罗马字与汉字》。

1928年,国语罗马字颁布后,任《国语罗马字周刊》的主编,该刊物于1929年9月4日发刊,至1930年9月因印刷不便停刊,共出52期。1932年6月4日复刊后,初为周刊,自第37期以后改为双周刊。

1930年7月“国语罗马字促进会”成立,萧家霖主持了该会。当时会员只有十几人,如杜子劲、王茀青、王玉川、李中昊等,《国语罗马字周刊》、暑期讲习班都是这个会主办的。1931年9月,萧家霖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十三次常委会上专题汇报了国语罗马字讲习班的情况。1932年,在任山东《民众周刊》主编期间,于四卷第38期出了一个“国语罗马字专号”;在《民众教育月刊》五卷三期发表《怎样连写复音语词》,定出词类连书条例;后又发表《民众教育的工具》一文。

1934年9月24-26日,作为山东代表参加在济南举行的国语罗马字代表大会。

在推广国语的过程中,萧家霖同时也成为民众教育的积极推进者和实践者:

1928年曾任中山大学江苏省立东海中学图书馆主任。

1933年,在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办注音符号讲习会并授课。

在山东期间,参与《注音山东农民报》的编辑工作,这是当时由董渭川主持的一个注音汉字小报,旨在推广注音符号和普及教育。

为1933年8月出版的《山东民间传说(第一集)》(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编辑股编辑、发行)撰写名为《整理山东民间传说以后》的序,其中对于“民间传说”在研究民俗、风土、思想等方面的作用表示肯定。

1935年7月,国语推行委员会成立,就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抗战期间仍坚持在国语训练班从教。1940年7月26日,参加了在重庆举行的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第二届全体大会。

1944年,在重庆壁山利用三处旧址建立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开设国语专修科,萧家霖继何容后担任第二任主任。其办学主旨是 “造就高级国语师资,统一国语,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注音识字,并迅速扫除社 会上的文盲现象。”专修科毕业学生较少,大多去往内地南方及台湾各省市工作,但它为社会教育实验与南京市注音识字教育实验工作,以及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广播电台所举办的空中国语教学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5月,该学院陆续迁至苏州。

1946年4月教育部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萧家霖出任委员,为国语在台湾的推行做了大量筹备工作。

1950年12月,任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并兼新华辞书社务委员会委员,协助社长魏建功负责辞书社日常工作,并开始着手部首排列的《新华字典》的编纂工作,亲自参与该字典的主要框架设计。1954年11月,该版本的《新华字典》得以顺利出版。

1954年12月1日,辞书编辑室(新华辞书社)整体划归文化部出版局管辖的古籍出版社。

1956年7月1日,辞书编辑室(新华辞书社)并入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并与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编辑人员和语言所部分人员一起组建了词典编辑室,从此投入到《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工作。之后,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著作和文献:

《国语罗马字入门》,由国语罗马字促进会1931年印行,是直接用国语罗马字编的。

《卷舌韵的研究》(刊于《国语周刊》51期)

《国音常用字汇》(1932年),钱玄同主编,黎锦熙、白涤洲、萧家霖合编,赵元任、汪怡参订。(1932年)

《民众辞典》(1932年7月),萧家霖主编。本书广搜日常应用诸词,以北平语为标准,供一般民众略受教育者之用。

《中华新韵》(1941年),魏建功、黎锦熙、卢前、萧家林编辑,作为“国家韵书”印行。

《新华字典》(第一版)(1954年)的主要编纂人。

《现代汉语辞典》(试用版)(1956年)的主要编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