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 维新运动人士以为中国之弱在于“民智不开”,民智不开缘于汉字烦难。从普及教育出发,应对汉字进行改革,并提出拼音文字。

1912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议决《采用注音字母案》,注音字母39个,审定6500个汉字的读音,后增至13000字。

1919年 《国音字典》第一版出版,以《康熙字典》次序排列。

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这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附设的推行国语的机构,设有“汉字省体委员会”、“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审音委员会”、“国语辞典委员会”和“国语辞典编纂处”等机构。

1920年 在第六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会议上,根据张士一的主张,定北京音为国音标准,要求照此修 《国音字典》即行颁布。

1921年 《校改国音字典》出版,以部首排列。(被认为是《国音字典》第二版)

1928年 原国语统一筹备会下的“国语辞典编纂处”改名为“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接手原《国音字典》的增订工作,办公地点为中海原总统府(即居仁堂)之“西四所”。

大辞典编纂处组织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设搜集、调查、整理、纂著、统计5部,部下设15个组。最初四年,全部人员从事搜集工作,共剪录书报440种,得卡片250万张。在当时,这个数量只有英国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可以相媲美。编纂处还设立了统计部,在我国辞书史上首创以统计字/词出现频率筛选收录的方法。

1932年 《国音常用字汇》出版,由钱玄同主编,黎锦熙、白涤洲、萧家霖合编,赵元任、汪怡参订,由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颁令使用,成为最早正式以北京音定为标准国音的字典。(被认为是《国音字典》第三版)

1947年 《国语辞典》四卷本出版完成。编纂工作由黎锦熙倡导并作序,以大学课本用词为收词标准。收单字1.5万,复词9万,共10.5万条。其中第一册为1937年出版。(抗战期间出过八卷版,收录大量日化词)

1957年大陆出版了《国语辞典》精简本,删除了科技词汇,收字/词7万条。

在台湾,《国语辞典》至今畅销,是重要的汉语辞书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1949年 《新部首索引国音字典》,部首排列,收1.5万字。(被认为是《国音字典》的第四个版本)

《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音序,注音符号排列,附新部首法索引,收1.5万字。(被认为是《国音字典》的第五个版本)

1957年 《新华字典》第一版出版,主编为魏建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至今已出版12个版本。

1960年 《现代汉语词典》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

1960年印出“试印本”征求意见,1965年印出“试用本”送审稿,1973年内部发行,1978年正式发行第一版。至今先后出版了9个版本,曾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国家辞书奖。

参考文献:

《我国近代第一个词书专业机构 –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作者:汪家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