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 維新運動人士以為中國之弱在於“民智不開”,民智不開緣於漢字煩難。從普及教育出發,應對漢字進行改革,並提出拼音文字。

1912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議決《採用注音字母案》,注音字母39個,審定6500個漢字的讀音,后增至13000字。

1919年 《國音字典》第一版出版,以《康熙字典》次序排列。

國語統一籌備會成立,這是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部附設的推行國語的機構,設有“漢字省體委員會”、“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審音委員會”、“國語辭典委員會”和“國語辭典編纂處”等機構。

1920年 在第六屆全國教育聯合會會議上,根據張士一的主張,定北京音為國音標準,要求照此修 《國音字典》即行頒布。

1921年 《校改國音字典》出版,以部首排列。(被認為是《國音字典》第二版)

1928年 原國語統一籌備會下的“國語辭典編纂處”改名為“中國大辭典編纂處”,接手原《國音字典》的增訂工作,辦公地點為中海原總統府(即居仁堂)之“西四所”。

大辭典編纂處組織了一個龐大的系統:設搜集、調查、整理、纂著、統計5部,部下設15個組。最初四年,全部人員從事搜集工作,共剪錄書報440種,得卡片250萬張。在當時,這個數量只有英國的《牛津英語大詞典》可以相媲美。編纂處還設立了統計部,在我國辭書史上首創以統計字/詞出現頻率篩選收錄的方法。

1932年 《國音常用字彙》出版,由錢玄同主編,黎錦熙、白滌洲、蕭家霖合編,趙元任、汪怡參訂,由當時的教育部長朱家驊頒令使用,成為最早正式以北京音定為標準國音的字典。(被認為是《國音字典》第三版)

1947年 《國語辭典》四卷本出版完成。編纂工作由黎錦熙倡導並作序,以大學課本用詞為收詞標準。收單字1.5萬,複詞9萬,共10.5萬條。其中第一冊為1937年出版。(抗戰期間出過八卷版,收錄大量日化詞)

1957年大陸出版了《國語辭典》精簡本,刪除了科技詞彙,收字/詞7萬條。

在台灣,《國語辭典》至今暢銷,是重要的漢語辭書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

1949年 《新部首索引國音字典》,部首排列,收1.5萬字。(被認為是《國音字典》的第四個版本)

《增訂註解國音常用字彙》,音序,注音符號排列,附新部首法索引,收1.5萬字。(被認為是《國音字典》的第五個版本)

1957年 《新華字典》第一版出版,主編為魏建功,由新華辭書社編寫,至今已出版12個版本。

1960年 《現代漢語詞典》由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

1960年印出“試印本”徵求意見,1965年印出“試用本”送審稿,1973年內部發行,1978年正式發行第一版。至今先後出版了9個版本,曾榮獲國家圖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和國家辭書獎。

參考文獻:

《我國近代第一個詞書專業機構 – 中國大辭典編纂處》,作者:汪家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