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运动
国语运动始于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有识之士们认为中国的落后很大原因在于国民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受教育就要读书识字。当时的中国没有统一的文字,各地方言各成体系。他们首先从识字的工具切音和注音入手,推动了一场国语运动,最终实现国语标准的统一,国民教育得以普及。这一运动由一群知识分子和技术官僚主导,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语运动的第一阶段为切音运动,主要起源于东南沿海。那时西方人为了传教,利用罗马字母创行一种“话音字“,并以此刊行《圣经》。福建人卢戅章在此基础上,制成一套罗马字式的字母,定名为”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他所编著的课本名为《一目了然初阶》(厦腔)。1906年卢氏将原罗马字母改为简单点画(类日文片假名)并出书《中国切音字母》。同期,创新法切音者还有福建人力捷三,著有《闽腔快字》、《无师自通切音官话书》;上海人沈学,著有《盛世元音》七篇;香港人王炳耀,著有《拼音字谱》;福建人蔡锡勇,著有《传音快字》。这一阶段的发明均使用方言,其目的在于“凡字无师能自读“,并未被政府接纳,主要民间传习。
国语运动的第二阶段为简字运动。官员出身的王照在1900年发明了《官话合声字母》,获得严修、吴汝纶等官员的支持,一时间曾由京津至奉天而南京,传播遍于十三省。但与此同时劳乃宣出版的《简字全谱》,于王照的京音之外又加宁音,出现南北之争。于是在以普及教育为主旨的“言文一致”后,便利国民交流的“国语统一”成为新的命题。如何统一?那时的国语运动家们甚至提出另造一种“言文一致”的文字来,于是各种造字层出,有近于速记符号的,有形似蒙文的,有似乐谱的,也有罗马字母的,章太炎则独推他的章草。
国语运动进入第三阶段才算真正走上正轨,民国成立,教育部设立“读音统一会”由蔡元培任会长,王照任副会长,各省派代表,以票决方式审定了6500余字的国音和章太炎创造的记音字母。学术机构“国语研究会”成立,提出“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改“国文科”为“国语科”的目标。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语的官方机构。随后,注音字母正式公布,《国音字典》、《校改国音字典》出版,中小学改“国文科”为“国语科”,并主推白话文为教学标准。国音电报开始使用,各地在教育部督办下开办国语讲习所。
国语运动的第四阶段,国语读音正式确认为以北京官话为标准的音系,注音字母更名为注音符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由“数人会”创立的国语罗马字。1928年9月,由钱玄同、黎锦熙主持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正式成立,确定编纂几种辞典的方案。1932年5月,《国音常用字汇》出版,被教育部规定为推行统一读音的字典,以部长令下发。1949年,《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国语辞典》同时出版。《国语辞典》是当时国语标准最完整的范本。
国语运动的第五阶段是国语的全面推行阶段。1935年7月,“国语统一筹备会“撤销,“国语推行委员会”成立。由于国难当头,推行国语成为体现民族传承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任务。除了中小学,民众教育也同时被纳入国语推行中。1949年以后,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继续履行国语在台湾推行的职能,而中国大陆由于政体的改变,在原国语体系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普通话和汉语拼音体系。但无论哪种体系,基本都实现了读书识字的全民覆盖,并把汉语推广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