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運動始于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內憂外患,有識之士們認為中國的落後很大原因在于國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受教育就要讀書識字。當時的中國沒有統一的文字,各地方言各成體系。他們首先從識字的工具切音和注音入手,推動了一場國語運動,最終實現國語標准的統一,國民教育得以普及。這一運動由一群知識分子和技術官僚主導,具有十分深遠的曆史意義。

國語運動的第一階段為切音運動,主要起源于東南沿海。那時西方人為了傳教,利用羅馬字母創行一種“話音字“,並以此刊行《聖經》。福建人盧戅章在此基礎上,制成一套羅馬字式的字母,定名為”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他所編著的課本名為《一目了然初階》(廈腔)。1906年盧氏將原羅馬字母改為簡單點畫(類日文片假名)並出書《中國切音字母》。同期,創新法切音者還有福建人力捷三,著有《閩腔快字》、《無師自通切音官話書》;上海人沈學,著有《盛世元音》七篇;香港人王炳耀,著有《拼音字譜》;福建人蔡錫勇,著有《傳音快字》。這一階段的發明均使用方言,其目的在于“凡字無師能自讀“,並未被政府接納,主要民間傳習。

國語運動的第二階段為簡字運動。官員出身的王照在1900年發明了《官話合聲字母》,獲得嚴修、吳汝綸等官員的支持,一時間曾由京津至奉天而南京,傳播遍于十三省。但與此同時勞乃宣出版的《簡字全譜》,于王照的京音之外又加甯音,出現南北之爭。于是在以普及教育為主旨的“言文一致”後,便利國民交流的“國語統一”成為新的命題。如何統一?那時的國語運動家們甚至提出另造一種“言文一致”的文字來,于是各種造字層出,有近于速記符號的,有形似蒙文的,有似樂譜的,也有羅馬字母的,章太炎則獨推他的章草。

國語運動進入第三階段才算真正走上正軌,民國成立,教育部設立“讀音統一會”由蔡元培任會長,王照任副會長,各省派代表,以票決方式審定了6500余字的國音和章太炎創造的記音字母。學術機構“國語研究會”成立,提出“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改“國文科”為“國語科”的目標。1919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成立,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國語的官方機構。隨後,注音字母正式公布,《國音字典》、《校改國音字典》出版,中小學改“國文科”為“國語科”,並主推白話文為教學標准。國音電報開始使用,各地在教育部督辦下開辦國語講習所。

國語運動的第四階段,國語讀音正式確認為以北京官話為標准的音系,注音字母更名為注音符號,在全國範圍內開始推行由“數人會”創立的國語羅馬字。1928年9月,由錢玄同、黎錦熙主持的中國大辭典編纂處正式成立,確定編纂幾種辭典的方案。1932年5月,《國音常用字彙》出版,被教育部規定為推行統一讀音的字典,以部長令下發。1949年,《增訂注解國音常用字彙》、《國語辭典》同時出版。《國語辭典》是當時國語標准最完整的範本。

國語運動的第五階段是國語的全面推行階段。1935年7月,“國語統一籌備會“撤銷,“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由于國難當頭,推行國語成為體現民族傳承和國家統一的重要任務。除了中小學,民衆教育也同時被納入國語推行中。1949年以後,台灣國語推行委員會繼續履行國語在台灣推行的職能,而中國大陸由于政體的改變,在原國語體系基礎上進行改造,形成了新的普通話和漢語拼音體系。但無論哪種體系,基本都實現了讀書識字的全民覆蓋,並把漢語推廣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