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坚守 - 与王正方先生的隔空对话
作者:王昀
王正方先生在台湾可谓家喻户晓了。严格讲,他应该算个理工男,在美国取得电机学博士学位,然后供职过知名公司,当过大学教授。不过他的成功则在于他跨界成为著名导演、演员和作家。他的电影《北京故事》把北京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三部曲著作《十年颠沛一顽童》、《调笑如昔一少年》、《志在四方一男儿》把他奔波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写得幽默而耐人寻味。这次我和表姐有幸与王正方先生直接对话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我们称呼王正方先生为王叔叔,因为他的父亲王寿康先生与我们的祖父王述达先生同为黎锦熙先生的得意门生和助手,并且也是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和北师大国语专修科的同事。虽然和王叔叔相识已有五年多,但因身处两岸三地,直接对话交流还是第一次,并且基于我们先辈的未竟事业,真是令人兴奋。 当我们今天的华人可以用国语顺畅交流,读书学习又有国语字典这样的工具书相助时,大多数人不会知道这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完全是不可能的。那时,不同地区的华人相见如鸡同鸭讲,不知所云。人们识字只能靠教书先生和读万卷书,而不同地区的先生也是南腔北调,各有体系。1909年,当中国很多地区开始效仿西方投票选举时,人们发现这种民主在中国完全行不通,因为大多数国人都不识字,何谈投票?于是在民国初年,有志之士把已在民间酝酿多年的国语运动推向全社会,他们制定注音字母,统一国音,编制字典,普及教育,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让华人受益至今。这些国语的开拓者充满勇气和智慧,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被永远铭记。
我们与王叔叔的对话正缘于这种共识。王叔叔谈起他的父亲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教中学,后来就从军参加北伐,在部队中给士兵教授国语。他严格按黎锦熙先生的方法,先教注音符号再教国语,他的发音清晰标准,令人佩服。一次,部队长官就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夸奖了他一番。说到这儿,王叔叔惟妙惟肖地用山东话学起了那位长官说话,把我们都逗笑了。这应该是王寿康先生回家学给儿子听的,这位父亲真是个开朗幽默、能说会道的人,而他对于自己教授国语的自豪感也淋漓尽现。这件事过去了几十年,却让王叔叔记忆犹新,也足见他敏锐的捕捉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以及对父亲的敬重和怀念。说到父亲对国语事业的坚持,王叔叔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初到台湾那几年经济条件很差,人们纷纷放弃自己的专业去做生意挣钱。与王寿康先生同往台湾的国语专修科的学生张博宇,有一次开玩笑,让王老师领头组个公司,大伙儿一块挣钱,甭干语文教育了。结果被老师臭骂一顿,最后还嘱咐他,无论多么苦,必须干语文教育,因为咱们信的就是这个国语教。王寿康先生始终坚守着他作为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的使命。他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创办国语专修科用以培训师资;他继续担任《国语日报》的副总编,把这份全世界唯一的注音汉字报纸,原汁原味地呈献给台湾人;当他的学生因政治原因落难时,他千方百计解救,要知道,这些学生在各中、小学任教,是他传播国语的重要伙伴。
说到父亲的这批学生,王叔叔又如数家珍般地提及了几个名字,如大宋、翟建邦、巩青祥等,那时,这些人总是围绕在他父亲的周围,被王叔叔视为师兄。而今他们都已作古,王叔叔仍会饱含深情地谈起他们,充满无限的怀念。听到这里,我告诉他可以把家中珍藏的1949年北师大的毕业纪念册影印给他,那上边还有这些人的照片和信息。王叔叔听后满足地点着头。
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了王寿康先生这样的人,台湾才得以从一块国语处女地变成了国语推行最好的地区。王叔叔得意地说,后来,在台湾很多人受过教育后都只会国语而不再会当地的土语,回到家中,他们的长辈大多只会土语,反而造成了沟通困难。可见当时国语推行的效果多么明显。近年,民进党执政,有人甚至提出不用国语,结果发现,其他当地语言只有口语而没有文字相对应,想作为官方使用根本不可能。这就看出一百年前那些语言学家的功劳了吧! 那么国语推行到今天,国语运动的任务是否完成了呢?王叔叔认为在台湾应该算是完成了吧,但他认为在大陆做得并不如台湾好。1971年他回大陆时,在广东他发现小学校仍在以粤语教学。“可能因为运动太多了吧”,他的随口之语可能真是道破天机。当然,对于中国大陆疆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国情来讲,如何保留各地传统方言又推行国语,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容易。不过,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文字的传播已经变得轻松简单了。
除了传播,国语本身的进化也是一个命题。国语运动的先驱们对国语的发展方向有过许多设想和争议,曾经一度,大家认为汉字是阻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因素,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需要一个一个地学习才能记住,并且书写起来费时费力,特别对于幼童来讲尤其困难。如果能让汉语成为会讲即能写出来的语言,孩子们就可以节省许多学习汉字的时间,而用来研究科学技术。所以,他们认为作为工具的语言,应该把汉字废掉,并与世界接轨而变成罗马字。上世纪30年代,以赵元任为代表的数人会成员共同发明了国语罗马字,并由国民政府出面推广。当时,这对交通、电报等行业的国语统一起了重要作用。那么,他们所说的这个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吗?王叔叔表达了否定的看法。因为,在台湾,那个国语罗马字根本就没能推行下去。而现在因为有了计算机的汉字输入法,使写字发生了根本革命,效率显著提高。随着AI的发展,速度更加不会成为学习和应用汉字的障碍了。
在国语的发展方向上,台湾一直是沿着国语运动的设想推进的,而在中国大陆,一方面以简化字代替了繁体字,另一方面则以缘于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代替了注音符号。孰优孰劣?王叔叔更赞同台湾的发展方向。他甚至直言,在这一问题上,他所尊重的魏建功先生多少算个罪人。因为魏建功先生在推翻国语运动成果,推行简化字和汉语拼音上起了主导作用。虽然很多汉字按照草体等写法进行简化后笔划确实减少了,但却失去汉字的灵魂。台湾至今沿用着上世纪初国民政府发布的注音符号,不过,近年来汉语拼音正在被台湾有些地区所接受和使用,一方面是政治原因,如亲大陆的国民党执政的新北市就使用的汉语拼音;另一方面也是大陆各媒体平台在台湾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同化效果。
除了文字,国语运动还有一大主张就是使用白话文。在这方面,大陆似乎做得更好,特别是在文字上更加口语化、通俗化、简单化。不过,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国语原有的谦词、敬词、书面语等词语和表达方式。我们这一代人有时非常欣赏过去人们写作时丰富的词语典故和写作功底,无奈我们所受的教育已经没有相关训练了。对这种结果,王叔叔还是觉得很遗憾的,特别是他感觉大陆这种世俗化的语言文字也正在改变台湾的年轻一代。即使是通俗歌曲,那些用词深邃的老歌更令人难忘。现在的台湾年轻人仍在尝试简化语言文字,有人甚至用注音符号来代替汉字写作。其实这倒是和当初发明国语罗马字的初衷有些异曲同工,也是一种有趣的探讨。
说起与王叔叔的缘份,这完全基于五年前我们“说文述故“网的面世。这个网站旨在研究和纪念国语运动中的人物,也是对于国语事业的坚持和执念。要知道,由时任执政党国民党主持推动的国语运动,现在在中国大陆几乎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被人们所了解。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因为不同的去向和立场也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名扬一方,有的早已被遗忘。即使在台湾,像《国语日报》这样的期刊,因主要读者为中小学生,目前也是靠民间的公益组织维系着,十分艰难。就在前不久,《国语日报》还曾上演了一场保卫战。我们这个网站刚刚起步,更是步履蹒跚。王叔叔的支持和帮助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他不仅让我们得以了解国语在台湾的前世今生,还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对于国语和国语运动的看法。毫无疑问,国语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纽带和传承,对国语运动的致敬和对国语的传播,应该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吧。
黎锦熙为北师大1949年毕业同学录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