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清的国语运动倡导人
作者:王昀
国语运动倡导者多是新思想的推动者,而简字运动的主导人劳乃宣却是个名副其实的逊清遗老。1921年7月21日, 劳乃宣在青岛病逝,他告诉自己的子女,以前朝一品官服服敛,以表明自己忠清勿忘故君之志。这年元旦,溥仪曾赐写“丹心黄发”匾额赏予他。
劳乃宣(1843-1921),字季瑄,号玉初,浙江桐乡人,祖籍山东阳信。同治十年(1871)中进士,历任临榆、南皮、完县、蠡县、吴桥、清苑等地知县,曾创办畿辅大学堂,出任南洋公学、浙江大学堂总理以及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劳乃宣没有出洋的经历,也没做过大官,但劳家是书香门第,科第不绝。劳乃宣母亲的家族同样显赫,其母沈蕊知书达理,善作诗词,著有《来禽仙馆诗稿》。由于受母亲的影响深刻,以至劳乃宣后来特别关注启蒙教育。劳乃宣的童年时光,大部分时间与母亲的家人生活,他曾在丹徒、震泽、无锡、江宁、苏州、常熟、泰州、天津、保定等地居住,有过十几位先生,说着不同的方言,可谓“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引发了他对音韵的好奇。他喜欢上射字之戏,这是宋元时期出现的一种以韵图为依据的语音游戏。游戏由两人玩,一人随机确定一个字,用击鼓、拍掌、弹指等方法,按韵图规则发出几组不同次数的响声,以代表不同的语音元素(声线、韵母、声调等),另一人通过识别语音元素再进行组合,从而拼出对方想要的字音。天资聪慧的劳乃宣在游戏中逐步掌握了汉字音韵之理,从此与等韵学结下不解之缘。
1900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出版不久就得到了劳乃宣的关注,他觉得这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他认为王照的方案不适合在江浙地区推行,于是他潜心编写了《简字全谱》,于1907年在南京出版。书中,京音一谱全依王照方案;在京音五十母外加六母,十二韵外加三韵,创《宁音谱》;再加成六十母,十八韵,成《吴音谱》;最后加至八十三母,二十韵,成《闽广音谱》,合总一百十六母,二十韵,为《简字全谱》,包括全国各地方言。劳乃宣主张南人先就南音简字各谱学习,以便应用,学成之后再学京音,以归统一。
1905年,劳乃宣陈请两江总督周馥、江苏巡抚陈夔龙、安徽巡抚恩铭设立简字学堂。学堂只授简字,针对的是贫寒子弟,半日谋生,半日学习,待简字推广到一定程度后,识字率提高了,普通民众可以阅读书报,通晓时事,普及教育开启民智就水到渠成。经劳乃宣的努力,简字教育日益推广。
此时,关于国语统一问题争论纷呈,到底是“强北就南”还是“引南归北”是最主要的焦点。在简字问题上,劳乃宣被黎锦熙等人认为是王照的“同志”,事实上,王照曾到南京考察简字学堂,并不赞同劳乃宣的“分两步走”,还在《中外日报》发表《评劳乃宣“合声简字”》的评论,称“今改用拼音简字,乃随地增撰字母,是深虑语文之不分裂而极力制造之。。。”,把分裂汉语言文字的难赦之罪加在劳乃宣身上。劳乃宣则回复:“夫文字简易与语言统¬一,皆为今日中国当务之急。然欲文字简易,不能遽求语言之统一。欲求语言之统一,则改先求文字之简易。”他以为强行推行官话,对南方人无异于学习以表意为主的旧体字。如果天下人都能以方言拼读文字,即使不懂官音,也是有益的。
经举荐,1908年5月23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忐忑不安的劳乃宣。谈及简字学堂,劳乃宣奏云:“简字学堂,简字就是拼音字母。中国的字难认,所以认得字的人少,小孩儿从小上学,总得好几年才能粗通文理。乡下人都没有能力念书,所以认字的人少,都不能明白道理,教育难以普及。而简字最好认,念书的人几天就学得会,不认得字的人顶多用几个月,没有学不会的。学会了就能写信看书,再用这个编出书报叫人看,就能使人人都明白道理。”
皇太后云:“中国认得字的人太少了,要能叫天下认得字的人变多,那就好了。”
劳乃宣奏云:“江南办这个简字学堂很有成效,听说直隶、奉天也办了,其他省还没有要求。”
皇太后云:“皇上把这个简字颁行天下,必叫天下几万万人都认得字,都明白道理,要能如此,天下就容易治了。”
此次,劳乃宣呈递了《进呈“简字谱录”折》,阐明推广简字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取得的成效,建议在全国推广。慈禧太后看后,令学部议奏推行简字,劳乃宣终于看到了曙光。谁知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辞世,学部内部对推广简字存在分歧,对劳乃宣的上书,既不讨论也不奏报。
年底,宣统即位,劳乃宣又看到了希望,次年他再次奏请推行官话字母,并进呈《奏请于简易识字学塾内附设简字一科并变通地方自治选民资格折》,表明简字是推行普及教育行之有效的工具,他再次不厌其烦地陈述英美与日本的拼音工具便于普及和以往取得的成效等,恳请学部讨论简字。虽然他字字恳切,句句肺腑,最终也没能打动摄政王载沣的心,落了个不议不奏的境地。
眼看朝庭不支持,劳乃宣在北京设立了简字研究会,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广揽人才研究简字,其中不乏文人学者和学部官员。1910年3月13日,简字研究会在汪荣宝的石桥别业大院召开了首次会议。
1910年10月,清廷成立资政院,劳乃宣被钦选为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理藩部奏派咨议员,他再次利用这个舞台做了最后的努力,积极建言推广简字教育。1911年1月,资政院终于讨论了简字报告,提议将简字切音更改为“音标”,报告获得大多数议员的赞同。他在发言中阐述自己的主张和向朝廷进言的辛酸历程,并以“我们中国要有几万万明白的国民,那不无敌于天下吗?”为结束语。8月,中央教育会议议决《统一国语办法案》,以政府法案形式把统一国语分为调查、选择及编纂、审定音声话之标准、定音标、传习等五个步骤。至此,劳乃宣为之奋斗六年的简字活动终于在国家层面得以开展。然而,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让这个来之不易的《统一国语办法案》再次付之东流。
劳乃宣对简字运动的热衷源于其对教育的热爱。他23岁中举人,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却无官可做,有家要养。这一年他被保定知府博尔济吉特·恭钧聘为自己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劳乃宣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教育三个孩子要志存高远,将来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劳乃宣教育生涯的开始。
1884年,劳乃宣在完县任职时,为当地的燕平书院解决师资和资金,提高教师津贴和学生奖学金,出资购书,使书院学风大振。1891年,劳乃宣在任职吴桥知县时,同时兼任教谕训导,担负文庙祭祀和县学生员教育的职责。他对士子的教育尤为关切,亲自主讲澜阳书院,自购各种书籍藏于文庙中供人们阅读以开阔视野。他还特别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使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在澜阳书院扎下了根。
1893年,劳乃宣在吴桥任知县的第三年,他认为对一般百姓的普及教育应当被提上日程。他在吴桥设里塾,想仿照古代巷闾家塾制度开展民众教育。他在《劝设里塾启》一文中称:“夫天下秀民少,而凡民多,秀民有教,而凡民无教;则受教之民少,而不教之民多。散亿兆不教之民于天下,而欲求世之治也,不亦难料乎。”劳乃宣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自强与发展,只有提升全体民众的教育水平,“教凡民使人人知为人之道”,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于是他发动澜阳书院的士子深入吴桥的城镇和乡村进行里塾制度的调查。考虑到农民的特殊情况,他把里塾的教学安排在冬季农闲时光,教授《弟子规》、《小学》等浅显易懂的内容,学生中既有儿童也有成人,教材为免费发放。“这不啻开今日短期民众学校教育之先河。”(民国学者陈训慈言)
在1898年,劳乃宣奉命创建畿辅大学堂,这是保定第一所新式学堂,也是中国首批高等学府,与京师大学堂同年。劳乃宣虽是旧式文人,却清醒地认识到“今日全球交通,西学东渐,笃守旧闻不足以应当世之务”。从课程设置看,中外兼习,设有国文、伦理、经学、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引入国外之英文原版课本。他重视师资,解决校舍和学生奖学金,甚至考虑了毕业去向,学校一度声名鹊起。可惜,该学校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烧毁。
1901年春,在上海养病的劳乃宣受邀担任了南洋公学总理,虽然因身体原因只在任三个月,他提出了留学方案,选拔优秀学生赴英国深造,还建议公学设立政治班、小学堂等,对学校有着积极的影响。年底,他身体康复后就任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
1904年,62岁的劳乃宣为两江总督担任幕僚,协助周馥在江南大兴新式教育:在南京改建扩建多所学堂,将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将格致书院改为农工商实习学堂,成立江南蚕桑学堂、初高等小学堂、教育研究所、商业学堂和¬江宁第一女学堂等。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把推行简字、普及教育、提高民智为己任的劳乃宣却是孔教和清廷的坚守者。1861年,19岁的劳乃宣娶了“千古圣人”孔氏后人孔蕴徽为妻,这被他认为是巨大的荣幸,其思想更是深受孔府影响,也许这就是他“忠君”和“尊孔”的重要原因。
在清末一场后世称为“礼法之争”的新旧法律较量中,劳乃宣充当了一个悲情而荒诞的角色。以沈家本为首的法理派和以劳乃宣为首的礼教派争论不休,而最激烈的争议竟是“无夫奸”问题。劳乃宣在会上说:“无夫奸,中国社会普通的心理都以为应当有罪,这个道理极平常,没有什么深微奥的”。经过反复争议,最终以法理派妥协退让而草草收场,新刑律附上五条附则,规定了无夫妇女通奸罪等。 1913年,隆裕太后病逝,71岁的劳乃宣赶赴崇陵,换上清朝臣子的袍褂,在灵前行三跪九叩礼,并伏地痛哭。民国政府外交总长孙宝琦来致祭,着西装行三鞠躬礼,被劳乃宣等遗老骂得无地自容。
民国后,劳乃宣拒绝任公职。1912年,教育部拟召开读音统一会,主持此事的吴稚晖亲赴涞水邀请劳乃宣,被其婉拒。尽管他迫切希望汉语改革,这是他倾注十年的事业,但他是大清遗臣,断不参加民国政府的会议。他私下给吴稚晖写了信,并邮寄了自己的《简字谱录》、《等韵一得》、《简字从录续编》等,还派自己的女儿劳缃到会旁听。
晚年的劳乃宣选择青岛为居住地,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与德国人卫礼贤合作,将《易经》译成德文。《易经》德文版出版后,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作序并推荐,他在序中说:“我不是汉学家,因为个人曾接触过《易经》这本伟大非凡的典籍,深切体会到他翻译的《易经》在西方是无可比拟的,在文化上也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卫礼贤还在青岛创办了礼贤书院,主要是为青岛所有的“蒙养学堂”培养教师,为此还被清廷授予四品顶戴花翎。劳乃宣发起的尊孔文社就设在礼贤书院。劳乃宣表明此文社以“尊孔”二字为标榜,其内涵又以孔子之道为实践的依归,重视儒家道德修养。辛亥革命后,一群逊清遗老共同聚首于这里。他们曾忧患清王朝颠覆,再次发生焚书之辙,在尊孔文社内建起一座藏书楼,以最早来青岛的传教士花之安所遗藏书为基础,加之新购及成员馈赠,总计藏书1.2万册。由于尊孔文社有泛精英的特征,一些日本和欧洲学者频频光顾。
1917年1月溥仪寿辰之际,劳乃宣去京,与卫礼贤合谋,欲让溥仪娶德国公主为后,以换取德国对复辟派的支持。这件事在溥仪《我的前半生》中记载着:“劳乃宣悄悄地从青岛带来一封信,发信人的名字已记不得,只知道是一个德国人,代表德国皇室表示愿意支持清室复辟。劳乃宣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缘,如果再加上德清两皇室结亲,就更有把握。“后来,张勋复辟事件,让劳乃宣成为”逆流“。
在学术上,除了音韵学,劳乃宣对算术还情有独钟。1876年,他就曾写过《笔筹算略》,后又撰写了《古筹算考释》六卷算学著作等。1898年,他还编写了儿童教学的筹算课本《筹算蒙课》,包括算式、列位、加减乘除等内容。
劳乃宣一生做过许多有益的事,1873年,他曾与黄彭年编纂过《畿辅通志》;他曾查办涞水县车厂村礼王府圈地案,为村民减租减负;在保定大旱时,与同乡创建平粥会,贱卖粥给平民;在临榆任知县时开门办公,政务透明,惩治不法庵尼,办义塾,教养学童。他知识广博,对外交内政事务均有洞察力。当年,他凭借对义和团特别清醒的认识,以严治确保他所治理地区未发生拳乱。
作为国语运动的倡导者和先驱,我们完全不应该忽略劳乃宣为推进简字运动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的聪明才智,而他虽是一个颇富争议的人,但却不失为一个有着自己信仰和追求,值得尊重的独立的人。
1919年劳乃宣游崂山
参考文献:
《劳乃宣传》 陈勇著 华文出版社 2022年
《国语运动史纲》 黎锦熙著 商务印书馆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