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颖先

我的台北之行赶在了感恩节前。到达台北桃园机场,上了捷运,听到广播里用非常标准的国语报站名,像极了在北京坐地铁,让我突然觉得有些恍惚。。。在台北站出捷运换乘公交车时,外面下着小雨,一股温热的潮气扑面而来。哦!这里真的是台北。车站在忠孝东路,这条街非常热闹,到处是写着繁体汉字的霓虹灯。周围的人在说着台湾味道的中文,一切有点陌生,又那么亲切而熟悉。

我这次来台湾是为了拜访和我们合作长达近六年之久的王正方先生。整个事情缘于王正方先生的一本书——《十年颠沛一顽童》,表妹王昀在北京读到这本书,发现作者父亲与我们的祖父有着高度重合的经历。经过一番研究,确认他们的确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都师从同一批学者,并都在北师大、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和《国语小报》任过职,这么多巧合引起了我们强大的好奇心。以前我们就知道祖父是《现代汉语词典》(大陆最权威的词典)最早期的编纂人之一,知道他是位音韵学家。他们的字典原来使用注音符号,后来用汉语拼音,而汉语拼音的前身正是仍在台湾普遍使用的注音符号(我母亲小时候学的正是注音符号),现在更是知道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前身原来是《国语词典》(仍在台湾使用)。(请参阅王正方先生的黎老师的子弟兵一文)。但为什么我们从来不知道祖父曾经是国语运动中重要的成员,并且和1948年去台湾推广国语的学者和青年教师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先辈们的致敬,我和表妹王昀想还原这一段历史。于是,我在2018年底在美国联邦和加州注册了一个非营利免税机构,我们想把这段鲜为人知的,并正在被人遗忘的历史记录下来。

到台北的第二天,王正方先生热情地邀请我和他的家人共进晚餐。王先生虽然是理工出身,还曾当过大学教授,但他更知名的是作为导演和作家。他最著名的一部电影叫《北京故事》。王导一如他作品中的幽默风趣。他说着一口北京话,让我这个北京人觉得非常亲切。被他称为“领导”的他的太太淑静气质出众,优雅知性,说起话来典型的台湾温柔腔,也非常健谈。在座的还有他夫人的妹妹淑倩女士,毕业于台大历史系。在交换辈份之后,我称王先生为“王叔”,称他夫人为“静姐”。王叔和静姐选择了一家地道的云南餐店,老板娘是云南腾冲人,菜品很好。

image

与王叔和静姐

本来我和王昀2019年就开始策划到台湾看望王叔,并更深入了解国语在台湾推行的情况。由于新冠疫情,原计划就被打乱。我们希望尽早成行,而身在大陆的王昀却始终未能拿到入台通行证。

晚餐间大家都很感慨,虽然只隔了几年,但是很多事情都恍若隔世。五年前大陆和台湾还有密切的经济和民间往来,新冠虽然过去,民间的往来仍处于停滞的状态。台湾正在去中国化,据说中小学已经准备将中国历史课改为大东亚历史课,而体现中国文化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也将被取消。大家担心这样下去国语会不会沦为一个没有文化和灵魂的工具?让我有点意外的是王叔还邀请我隔天陪他去给他父亲王寿康教授扫墓,这让我受宠若惊。我原本就有许多问题问他,当然爽快的答应下来。

周末来临,淑倩建议我去三民书店和诚品书店逛一逛,另外,如果有时间去趟故宫博物院。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逛过书店。近些年在美国都是直接在亚马逊上买书,特别是电子书。三民书店的氛围让我重拾以往,从图书的分类到摆放与我离开中国大陆的时候几乎一模一样。那些专门的升学栏和出国考试书籍,让我一下子穿越到上世纪90年代的王府井书店。

image

三民书局

周日我去了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一条让我很兴奋的消息是馆员告诉我,明年北京和台北故宫会同时举办展览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我在台期间的特展是清朝的公主展,本以为这是个对象小女生的展览,但它还是给我一个小小的震撼,原来,清朝的公主们一生最大责任就是与异族通婚,从而帮助巩固边疆。从清朝公主的称谓,他们的服饰,照片,婚礼程序的奏折,到著名公主的故事,特展都有详尽的展示。另外一个有趣的特展是古代交通图,从远古的驿站图,到近代详尽的平面图,变化叹为观止。我还喜欢一个画里故事的展览。虽然这次没看见故宫的镇店之宝“玉白菜”,或是那块“五花肉”,但这满满的中国文化元素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现出来,也是惊艳到我了,很满足。

image

image

清朝的公主

后一天,我终得以陪着王叔、静姐和他们的干女儿念瑜一块儿上阳明山为王叔的父母亲扫墓。墓园庄重典雅,墓碑上方写着"教泽永垂",王寿康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广国语事业,也算是名至实归了。现在国语在台湾已经普及,王教授的在天之灵也会得到安慰吧。

image

与王叔给王寿康及夫人扫墓

王叔/王导不仅幽默风趣,而且知识渊博。我很享受和他及静姐讨论时局,从国际局势、马克思与资本主义,到中美关系、台湾现状,到人性,到把台积电生产搬到美国的可行性,再到美国对中国封锁辉达的人工智能芯片的效果,无话不谈,痛快淋漓。王叔特为我约到《国语日报》社拜访主编林玮女士。王叔给我介绍的全是高端人士,可他却像是信手拈来,我不禁调侃起王导的"凡尔赛"。

再后一天我去了《国语日报》社。前台的警卫和后来带我上去的小哥听说我要见董事长和总编,眼睛里透出了崇拜,让我有点受宠若惊。董事长和主编非常认真地询问我们非营利组织的情况,也介绍了他们所知的国语在台湾推行的情况。《国语日报》的排版是带着注音符号的中文,它的读者群是中学生。国语在台湾已经完全普及。林纬的父亲是《国语日报》前社长、著名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林良,他的散文和儿童文学作品在台湾广为流传。林纬送给我一个礼物,是《国语日报》社成立50周年的纪念盘。我们一致同意在今后的工作中资料共享。然而,在他们热情的背后,令我感慨的是隔了几十年后新一代人,包括许多中年人都已经不再知道《国语日报》的出处和历史,也不记得早先为国语运动付出过很多努力的前辈们。我在震惊之余再一次感到我们现在做的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image

国语日报50周年纪念盘正面

image

国语日报50周年纪念盘背面

再后一天,我去了王叔和静姐所在的城市,和王昀一起进行了在线采访(关于这次采访的内容,请见王昀的“坚持与坚守 - 与王正方先生的隔空对话”)。期间有一个有趣的点,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对比,是否有了高科技,就不怕笔划多?中文作为象形文字,其概念包含在字的每个部分,这在繁体字中完全可以读得到,这也意味着繁体字的信息量更大。我儿子小时候在美国上的是双语幼儿园,老师是有着幼儿教育硕士学位的台湾人,她教小朋友繁体字,并称之为正体字,说它的信息量大,反而容易理解,所以小朋友学起来不会吃力,比简体字更有优势。现在,有了新科技的加持,无论在手机或电脑中输入繁体字和简体字已经一样轻松了。

四、五年前,王叔介绍我们认识了前国语中心的主任李振清教授和华语教学研究所的信世昌教授,信教授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副校长。这次去台湾前我特地约了信教授在新竹清华校园见面。我是北京清华校友,到新竹清华校园之前并没抱太大期望,要知道北京清华园可是前清御花园,校园景色很美。结果这次拜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虽然两岸清华各自独立的发展了几十年,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校训、校徽、校歌,共同的历史——西南联大,还有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太亲切了!我和信教授一见如故。他带我去看了校史展,月涵亭,去了梅校长的墓园梅园。新竹清华与北京清华有着深层的交流。不同于其他大学,两岸的清华不只是校级的互动,还有系与系层面上的联系。

image

月涵亭 – 梅贻琦字月涵

image

梅园: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之墓

非常开心的是所有拜会的人都送了我他们自己的出版物——报纸或书籍,对于我这个爱好书胜过一切的人,是最好的礼物。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礼物都以共同的形式——国语——把所有华人紧密相连。而台北之行,无论是刚迈上这块土地时听到的乡音,还是让我感觉到了自己主场的中文招牌,与王叔娓娓道来的先辈事迹,两岸同庆的故宫博物院百年纪念,两个同名的“清华大学”,所有受访者与我共同对于中国文化的执着,都让我很感动。如何踩着先贤的足迹前行,是我最多的思索。台湾,我们一定会再来!

image

十年颠沛一顽童

image

调笑如昔一少年

image

志在四方一男儿

image

国语日报

image

国语日报周刊

image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的代表作

image

台湾清华大学副校长信世昌教授的著作

这个感恩节,我特别感恩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国语这个遗产,感恩与王叔结缘,感恩台湾之行的收获,更感恩那些一直以来支持着我们这个网站和这份事业的亲友和同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