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行
作者:王穎先
我的台北之行趕在了感恩節前。到達台北桃園機場,上了捷運,聽到廣播裏用非常標准的國語報站名,像極了在北京坐地鐵,讓我突然覺得有些恍惚。。。在台北站出捷運換乘公交車時,外面下著小雨,一股溫熱的潮氣撲面而來。哦!這裏真的是台北。車站在忠孝東路,這條街非常熱鬧,到處是寫著繁體漢字的霓虹燈。周圍的人在說著台灣味道的中文,一切有點陌生,又那麽親切而熟悉。
我這次來台灣是為了拜訪和我們合作長達近六年之久的王正方先生。整個事情緣于王正方先生的一本書——《十年顛沛一頑童》,表妹王昀在北京讀到這本書,發現作者父親與我們的祖父有著高度重合的經歷。經過一番研究,確認他們的確都是北京師範大學的畢業生,都師從同一批學者,並都在北師大、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和《國語小報》任過職,這麽多巧合引起了我們強大的好奇心。以前我們就知道祖父是《現代漢語詞典》(大陸最權威的詞典)最早期的編纂人之一,知道他是位音韻學家。他們的字典原來使用注音符號,後來用漢語拼音,而漢語拼音的前身正是仍在台灣普遍使用的注音符號(我母親小時候學的正是注音符號),現在更是知道了《現代漢語詞典》的前身原來是《國語詞典》(仍在台灣使用)。(請參閱王正方先生的黎老師的子弟兵一文)。但為什麽我們從來不知道祖父曾經是國語運動中重要的成員,並且和1948年去台灣推廣國語的學者和青年教師有著這麽緊密的聯系?出于對歷史的尊重以及對先輩們的致敬,我和表妹王昀想還原這一段歷史。于是,我在2018年底在美國聯邦和加州注冊了一個非營利免稅機構,我們想把這段鮮為人知的,並正在被人遺忘的歷史記錄下來。
到台北的第二天,王正方先生熱情地邀請我和他的家人共進晚餐。王先生雖然是理工出身,還曾當過大學教授,但他更知名的是作為導演和作家。他最著名的一部電影叫《北京故事》。王導一如他作品中的幽默風趣。他說著一口北京話,讓我這個北京人覺得非常親切。被他稱為“領導”的他的太太淑靜氣質出衆,優雅知性,說起話來典型的台灣溫柔腔,也非常健談。在座的還有他夫人的妹妹淑倩女士,畢業于台大歷史系。在交換輩份之後,我稱王先生為“王叔”,稱他夫人為“靜姐”。王叔和靜姐選擇了一家地道的雲南餐店,老板娘是雲南騰沖人,菜品很好。
與王叔和靜姐
本來我和王昀2019年就開始策劃到台灣看望王叔,並更深入了解國語在台灣推行的情況。由于新冠疫情,原計劃就被打亂。我們希望盡早成行,而身在大陸的王昀卻始終未能拿到入台通行證。
晚餐間大家都很感慨,雖然只隔了幾年,但是很多事情都恍若隔世。五年前大陸和台灣還有密切的經濟和民間往來,新冠雖然過去,民間的往來仍處于停滯的狀態。台灣正在去中國化,據說中小學已經准備將中國歷史課改為大東亞歷史課,而體現中國文化的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也將被取消。大家擔心這樣下去國語會不會淪為一個沒有文化和靈魂的工具?讓我有點意外的是王叔還邀請我隔天陪他去給他父親王壽康教授掃墓,這讓我受寵若驚。我原本就有許多問題問他,當然爽快的答應下來。
周末來臨,淑倩建議我去三民書店和誠品書店逛一逛,另外,如果有時間去趟故宮博物院。我已經有很多年沒有逛過書店。近些年在美國都是直接在亞馬遜上買書,特別是電子書。三民書店的氛圍讓我重拾以往,從圖書的分類到擺放與我離開中國大陸的時候幾乎一模一樣。那些專門的升學欄和出國考試書籍,讓我一下子穿越到上世紀90年代的王府井書店。
三民書局
周日我去了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一條讓我很興奮的消息是館員告訴我,明年北京和台北故宮會同時舉辦展覽慶祝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我在台期間的特展是清朝的公主展,本以為這是個對象小女生的展覽,但它還是給我一個小小的震撼,原來,清朝的公主們一生最大責任就是與異族通婚,從而幫助鞏固邊疆。從清朝公主的稱謂,他們的服飾,照片,婚禮程序的奏折,到著名公主的故事,特展都有詳盡的展示。另外一個有趣的特展是古代交通圖,從遠古的驛站圖,到近代詳盡的平面圖,變化歎為觀止。我還喜歡一個畫裏故事的展覽。雖然這次沒看見故宮的鎮店之寶“玉白菜”,或是那塊“五花肉”,但這滿滿的中國文化元素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出來,也是驚豔到我了,很滿足。
清朝的公主
後一天,我終得以陪著王叔、靜姐和他們的義女念瑜一塊兒上陽明山為王叔的父母親掃墓。墓園莊重典雅,墓碑上方寫著"教澤永垂",王壽康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廣國語事業,也算是名至實歸了。現在國語在台灣已經普及,王教授的在天之靈也會得到安慰吧。
與王叔給王壽康及夫人掃墓
王叔/王導不僅幽默風趣,而且知識淵博。我很享受和他及靜姐討論時局,從國際局勢、馬克思與資本主義,到中美關系、台灣現狀,到人性,到把台積電生産搬到美國的可行性,再到美國對中國封鎖輝達的人工智能芯片的效果,無話不談,痛快淋漓。王叔特為我約到《國語日報》社拜訪主編林瑋女士。王叔給我介紹的全是高端人士,可他卻像是信手拈來,我不禁調侃起王導的"凡爾賽"。
再後一天我去了《國語日報》社。前台的警衛和後來帶我上去的小哥聽說我要見董事長和總編,眼睛裏透出了崇拜,讓我有點受寵若驚。董事長和主編非常認真地詢問我們非營利組織的情況,也介紹了他們所知的國語在台灣推行的情況。《國語日報》的排版是帶著注音符號的中文,它的讀者群是中學生。國語在台灣已經完全普及。林瑋的父親是《國語日報》前社長、著名台灣兒童文學作家林良,他的散文和兒童文學作品在台灣廣為流傳。林瑋送給我一個禮物,是《國語日報》社成立50周年的紀念盤。我們一致同意在今後的工作中資料共享。然而,在他們熱情的背後,令我感慨的是隔了幾十年後新一代人,包括許多中年人都已經不再知道《國語日報》的出處和歷史,也不記得早先為國語運動付出過很多努力的前輩們。我在震驚之餘再一次感到我們現在做的這項工作意義重大。
國語日報50周年紀念盤正面
國語日報50周年紀念盤背面
再後一天,我去了王叔和靜姐所在的城市,和王昀一起進行了在線採訪(關于這次采訪的內容,請見王昀的 “堅持與堅守 - 與王正方先生的隔空對話”)。期間有一個有趣的點,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對比,是否有了高科技,就不怕筆劃多?中文作為象形文字,其概念包含在字的每個部分,這在繁體字中完全可以讀得到,這也意味著繁體字的信息量更大。我兒子小時候在美國上的是雙語幼兒園,老師是有著幼兒教育碩士學位的台灣人,她教小朋友繁體字,並稱之為正體字,說它的信息量大,反而容易理解,所以小朋友學起來不會吃力,比簡體字更有優勢。現在,有了新科技的加持,無論在手機或電腦中輸入繁體字和簡體字已經一樣輕松了。
四、五年前,王叔介紹我們認識了前國語中心的主任李振清教授和前華語教學研究所的所長信世昌教授,信教授現任台灣清華大學副校長。這次去台灣前我特地約了信教授在新竹清華校園見面。我是北京清華校友,到新竹清華校園之前並沒抱太大期望,要知道北京清華園可是前清御花園,校園景色很美。結果這次拜訪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雖然兩岸清華各自獨立的發展了幾十年,但它們有著共同的校訓、校徽、校歌,共同的歷史——西南聯大,還有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太親切了!我和信教授一見如故。他帶我去看了校史展,月涵亭,去了梅校長的墓園梅園。新竹清華與北京清華有著深層的交流。不同于其他大學,兩岸的清華不只是校級的互動,還有系與系層面上的聯系。
月涵亭 – 梅貽琦字月涵
梅園: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之墓
非常開心的是所有拜會的人都送了我他們自己的出版物——報紙或書籍,對于我這個愛好書勝過一切的人,是最好的禮物。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禮物都以共同的形式——國語——把所有華人緊密相連。而台北之行,無論是剛邁上這塊土地時聽到的鄉音,還是讓我感覺到了自己主場的中文招牌,與王叔娓娓道來的先輩事迹,兩岸同慶的故宮博物院百年紀念,兩個同名的“清華大學”,所有受訪者與我共同對于中國文化的執著,都讓我很感動。如何踩著先賢的足迹前行,是我最多的思索。台灣,我們一定會再來!
十年顛沛一頑童
調笑如昔一少年
志在四方一男兒
國語日報
國語日報周刊
台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林良的代表作
台灣清華大學副校長信世昌教授的著作
這個感恩節,我特別感恩前輩給我們留下的國語這個遺産,感恩與王叔結緣,感恩台灣之行的收獲,更感恩那些一直以來支持著我們這個網站和這份事業的親友和同道人。